张 超
近日读报纸,看到中央某媒体刊载一篇文章《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产品》,针对当前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展开讨论,认为当前恶俗文化、功利文化、物质文化盛行,误导大众审美观及价值取向。笔者深以为然。
谈及文化的雅与俗这个话题,其实我也一知半解,愚以为,雅文化源于俗文化,精于俗文化,高于俗文化。高雅文化晦涩难懂,是阳春白雪;俗文化通俗易懂,是下里巴人。我们既需要高雅文化,更离不开大众文化。当前社会,我们既需要传统的高雅文化的引领,更需要通俗的大众文化的滋养。
文化太雅不是好事情。包括笔者,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没有接受严格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他们大都不是学术专家,深奥的道理不一定一看就懂。如果文化太雅,只有一小部分文人学士才能接受,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平民百姓是看不懂的、接受不了的,那肯定是文化的悲哀。民族精神的弘扬取决于民众的精神高度,民众的精神高度则取决于文化的接受程度。不赞成大众文化,一味推崇高雅,恐怕难以使大众精神文化得到充分滋养从而进一步提高。从长远看,因为过于高雅的文化难以被大众接受,长此以往,也许雅文化便会成为珍品,藏在博物馆里,供少数文人墨客作为谈资,或者慢慢消亡。
笔者倡导通俗文化,即大众文化。过去,在文化的功能问题上,往往只强调它的政治道德教化功能,而忽视娱乐功能,甚至把休闲娱乐性的文化消费当成一种不健康的倾向。这无疑是片面的。事实上,大众文化中那些优秀的作品,常常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和姿态出现,以娱乐为契机,产生一种吸引和打动广大读者与受众的魅力,进而使他们在赏心悦目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的道理。这个现象可以用“百家讲坛”节目广受欢迎来说明。易中天等人在百家讲坛的出现改变了高雅文化曲高和寡现象,达到了雅俗共赏。他们将高雅文化大众化,解说深入浅出,逻辑性、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都很强,引人入胜。读者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历史文学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易中天等人的“俗”,很好,所以受到很多人狂热追捧。
文化可以“俗”,但不能恶俗。笔者就反对譬如“非诚勿扰拜金女马诺”的恶俗文化符号。我们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文化现象千奇百怪,层出不穷,很遗憾的是,恶俗文化居然受到热捧。社会需要幽默和笑声,但必须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文化内涵。现在什么都可以拿来“娱乐”一下,什么都可以毫无禁忌地随意歪曲,快乐建立在践踏别人的痛苦之上,传统道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哪里去了?中国人最基本的正义感和道德观哪里去了?长此以往,中国文化精髓将荡然无存。我们盼望传统美德回归的同时,却恶搞、曲解传统文化,我想,或许这都是文化恶俗的结果。结果呢?社会道德整体滑坡,人与人之间充满猜忌与不信任,功利主义大行其道。
驿外断桥边,再无当时的腊梅香尘,只剩车流不息。在这个文化爆炸又仿佛极度匮乏的时代,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文化取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