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初,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之举措犹如春风般吹拂着淮河岸畔。淮滨县委、县政府沐春风,谋发展,把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农村改革试验工作的重要措施来抓,按照“政府引导、招商引资、企业主导、能人带动、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在探索中求突破、在创新中谋发展、在推进中保民生,探索出了一条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子。
县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全县涉农部门支持扶持土地规模流转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县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架构、推进措施及规模经营扶持办法。这两个《意见》的出台,为农村土地规范流转提供了基本政策依据。同时,县里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所”,乡(镇)、村建立了土地流转站和土地流转点。负责宣传土地流转政策,收集、整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引导农民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土地流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截至2010年6月底,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67.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7%,比2009年初净增50万亩。
2009年7月9日,市委书记王铁对《农村改革发展动态》第92期专期刊发的《淮滨县固城乡连片流转土地1.3万亩》一文,作出重要批示:“注意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为认真落实王铁书记批示精神,该县积极总结本地土地流转的典型做法,探索推崇了四大土地流转模式。
“大户联合”模式。该县固城乡凝聚富贵粮油等八家“农”字号民营企业力量,注册资金300万元,成立了河南省金贡仓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按照“愿种地的有地种,失地农民保增收”的原则,以每亩每年500元的价格流转徐坡、白布等五个行政村的土地1.8万亩,然后以50亩或100亩为单位承包给种植大户或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了“零星流转、整体批发”的运作模式,建立了分工科学、协调高效的产业化体系,形成了“公司+民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或种植大户+农民或农民工”的土地流转模式。
“订单农业”模式。台头乡以金豫南面粉有限公司、天恩米业等龙头企业为依托,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农民带地入股,合同流转耕地2.3万亩,覆盖台头乡10个村,规模种植弱筋小麦和优质水稻,实行选种、栽植、植保、机械化耕作一条龙经营,高价优先收购社员农产品,形成了科学、协调、高效的运转体系。既保证了企业的原材料品质,又拉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企业和农户双赢。
“农业工厂”模式。马集镇依托兴发粮油制品有限公司,按照“立足农村、服务农民”的原则,激发土地集中连片流转,以每亩每年600元的价格,成功流转本村耕地5500亩。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对原有耕地进行划块整治,实行机械化耕作、科学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发展高效无公害农业,被命名为“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实现了农业增产、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方共赢。
“专业合作”模式。新里镇以开发红薯资源优势产业为依托,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统一经营”的原则,成立了新曙光红薯专业合作社,对土地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合作社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1500多亩。通过规范组织、规范管理、规范利益分配和规范服务,实现了种植、储藏、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实现利润近200万元,从根本上改变了“家家户户种田忙”的传统耕作模式。
农村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种植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既提升了农业应对市场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实现了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可谓是多赢局面。
目前,该县土地流转已催生中小型民营粮油加工企业200余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20家,年产值近13亿元。“富贵”牌系列面粉被评为全省质量信得过产品。“金豫南”牌系列面粉被全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全国放心面粉”。全县50亩以上种粮大户已达1444家,发展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27个,获省、市级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认证7个。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各类农民专合组织由去年年初的27个发展到目前的293个,覆盖农户7万家。
对土地流转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该县已全面启动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在着手探索“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保障”的新路子,逐步推进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绽放出农村土地的最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