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淮滨县严格落实“四个重在”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市委3号和12号文件明确的目标任务,坚持以试验区建设为抓手,统揽县域经济发展全局。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健全机制,示范带动;提升典型,推广成果;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上下联动,底层突破;加强领导,严格奖惩”的整体工作思路,继续巧做“八篇文章”,谋求“六项突破”,打好“六场硬仗”,办好“五件实事”,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土地流转如火如荼。淮滨县在土地流转工作中采取“制订《实施意见》、搭建交易平台、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建立调处机制、着力纳贤聚才”等六项措施,探索出“大户联合、订单农业、农业工厂、专业合作”等四大土地流转模式,初步实现了“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城乡要素市场发展、保证农民持续增收”的四大目标。目前,全县已流转农村土地67.5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7.3%,合同签订率达100%。其中,流转耕地52万亩,林地7.7万亩。今年上半年新增5.6万亩。全县流转100亩以上的大户达580户。
二、金融创新提速升级。淮滨县积极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增存贷比逐步提高。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全县担保机构达到6家,累计担保金额1.05亿元。其中,县金财担保公司今年上半年共提供贷款担保3710万元。6月初,注册资金6000万元的河南省予南投资担保中心落户淮滨。加快建立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信阳商业银行淮滨县支行自1月份开业以来,共吸纳存款7000万元,发放贷款4300万元,新增存贷比达61.4%,充分发挥了金融创新的生力军作用。县农村商业银行筹建工作正式启动。淮滨珠江村镇银行已正式运营。成立了淮滨县融鑫小额贷款公司。全县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总计25家,吸纳社会闲散资金1001万元,累计为163户发放贷款349.8万元。其中,今年上半年,共为134户农户发放贷款224万元。全县整合支农项目资金4911万元,提高了使用效益。全县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暨财政奖补工作全面铺开。据测算,今年全县筹资筹劳潜力总额达4000多万元。
三、社会化服务日益完善。淮滨县建立健全政策扶持体系,推动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已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294家,带动农户5.4万户,今年上半年新增86家。全县已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46家,今年上半年新增22家。今年“三夏”期间,全县共投入各类农业机械3万余台,各类农机安全有序作业,完成机收78.8万亩,机耕84万亩。投资兴建育秧工厂2个,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全县水稻机械化插秧达5.1万亩。淮滨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共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家,其中省级5家,今年上半年新增4家。大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全县共建成乡级服务站17个,村级服务站(点)206个,基层农技服务覆盖率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四、社会保障持续深入。淮滨县按照新型农保扩面提质的要求,健全县、乡两级新农保工作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实现信息化管理和规范化运行。县财政已经将2600万元的补助资金列入地方预算。目前,新农保已在全县71个三级示范村全面铺开,参保率达71%。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其中马集镇中心卫生院服务覆盖周边近10个乡(镇),集医疗、教学、急救康复、预防保健、社区服务为一体,年营业额达1600万元。严格按照“三个一标准”,总投资3945万元,其中县财政补助1121万元建设的263所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全部投入使用,并且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和运营。与省职工医学院签订培训协议,对全县1417名乡村注册医生进行分批培训,今年年底全县注册乡村医生培训率可达85%。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5%,专门经办机构达40个。为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的新农合补偿问题,积极设置外出务工农民住院报销县外窗口9个,简化核报程序,实现个案补偿金额在3000元下的当日兑付。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低保管理服务机构,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今年上半年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396万元。目前,全县共有敬老院43所,床位达1564张,保障了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今年上半年,共发放五保户供养资金145万元。
五、人才创业激情迸发。淮滨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和“能人带动”战略,加大扶持,保障服务,整合资源,外引外派,建立支持人才创业的长效机制。今年上半年,全县新增投身试验区建设的各类人才130人。
六、文化引领势头强劲。牢固树立“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的主题理念,全力推进“淮河博物馆、淮河文化开发区、蒋氏根亲文化和孙叔敖廉吏治水文化”等四大重点项目建设。淮河博物馆项目和“走读淮河”项目投资均在5000万元以上。其中,淮河博物馆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二次精装修和文物征集正在进行。“走读淮河”项目主河道基本挖通,已完成投资2100万元。今年4月,第三次成功举办中华蒋氏拜祖暨文化研讨活动,就加强蒋氏遗址保护、成立全国蒋氏企业家协会等工作达成一致。大力开展民间文物普查,今年上半年全县新发现田野文物517处,收集了大量珍贵文物图片标本。防胡镇郑镇怀布雕画集国画、油画、浮雕等工艺于一体,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已成为淮滨的特色文化品牌,该项创新艺术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全县已建成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各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个,农家书屋51个,藏书达2.6万册。
七、城乡一体快速推进。淮滨县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全县17个乡(镇)、289个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部完成。扎实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县直相关职能部门简化项目审批手续,提高办结效率,并在资金信贷上重点倾斜。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71个。其中,水电路配套、聚集人口在500人以上的农村新型社区达到20个。加强在建和已建成农村新型社区的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全县的农村新型社区已逐步形成了灾后重建完善型、城镇建设拓展型、村改社区变轨型、产业集聚辐射型、文化引领打造型、整合项目催生型、能人示范带动型、新村规划示范型等八种类型。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有效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两大难题。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7.9平方公里,现已入驻工业企业37家,实现年营业收入31.09亿元,解决就业1.2万人。积极探索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城镇住房、换社会保障,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农民有序转变为市民。城关镇前楼村投资2500万元,建设了63套总计1.8万平方米的多联体农民新居,以成本价置换给原棚户居民,并配套了公益设施,完善了各项服务功能。
八、基层活力不断激发。淮滨县积极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形式。今年上半年,在“两新”组织中新建党支部4个。全县外出务工党组织达39个。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村干部管理的实施意见》和《淮滨县村干部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健全村干部“一定三有”激励保障机制,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在全市率先启动在职村干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共有1561名在职村干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其中,年满60周岁及其以上的162人,从6月起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建立健全乡、村干部投身农村改革的保障激励机制,全县乡、村干部创业人数达41人。认真组织实施,加强管理服务,从县直机关和事业单位中选派22名优秀党员干部,到“双薄弱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每个村运用该工作法解决群众问题,满意度达95%以上。加强农村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指导每个乡(镇)在街道村建立1个至2个农村社区建设平台。聘请村级民调和治安员,推动依法治村,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全县289个村全部推行村务公开,80%达到规范化标准。
九、新村示范效应彰显。淮滨县继续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当“村长”和县直单位联系帮扶制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向示范村倾斜,在全县形成三级联动、同步推进的整体工作合力,努力把各级示范村打造成农村改革发展的“亮点村、样板村、品牌村”。坚持领导重视,保障力量到位;深入调研,调查摸底到位;强化责任,任务分解到位;整合资源,资金投入到位;健全机制,督察考评到位等五个到位,全面推动“五件实事”落到实处。各示范村通过争取项目、自筹资金、市场运营等方式,加快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标准良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项目实施力度,旱涝保收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县71个示范村的村均旱涝保收田面积达2662亩。各示范村的华英养殖小区建设进展顺利。4月份,组织4个工作组对全县71个示范村的“五件实事”和华英养殖小区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督导。5月份,开展示范村规范化建设工作,由县财政出资4万余元,统一制作并发放了71个示范村的标志牌和上墙板面,并对软件资料进行了规范。
十、保障机制日趋健全。淮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今年上半年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四大班子家联席会共8次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县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多次深入实地调研、指导、督导改革试验工作。健全“821”(8个专项工作组,督导组、宣传组,1个试验办)工作机构,明确各内设机构的职责,形成了齐抓共管、相互协助的工作联动机制。县委、县政府在领导分工、机构设置、干部配备和资金投入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强化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始终把试验区建设的宣传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利用多种形式,对上级政策、工作动态、先进典型、成功经验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宣传,营造鼓励改革、支持改革、奋勇改革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