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征

时光老人和我们一同来到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上个十年,我们这座城市的确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譬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首届中国创业之城”、“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魅力信阳,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然而,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区域化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的重要转折时期,重塑城市管理架构,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环境形象,不断满足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亦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民意。应该承认,尽管我们这座城市赢得了诸多的殊誉,相对而言,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笔者以为,化压力为动力,梳理目前城市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当务之急还是理念上的创新,思维上的拓展——

其一,市民才是城市管理永恒的主语。正所谓“人民城市人民管,建好城市为人民。”倘若“为了城市管市民”,就会这也不准那也不准;“为了市民管城市”,就该一切方便市民,把市民满意作为城市管理的第一标准。如是这样,才能诠释以人为本的城管理念,很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老百姓一定赞许。君不见,一辆垃圾车,挂上一个铃铛,伴随一声“吆喝”,不就是一道城市风景么?虽说这种收垃圾的方式比较古老,但传统的东西还是挺奏效的。事实上,随着信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城市管理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创意的“铃铛”。

其二,市民才是实施长效管理的依靠。毋庸置疑,居住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市民生活质量的高低。那么,创造整洁有序、清新亮丽的市容环境,则是各级政府应该提供给市民的公共产品。管好一个80万人口的城市,必须从普遍关心的环境卫生入手,始终把群众呼声当成第一信号,把群众意见作为第一财富,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殊不知,“突击”只能保一时的“脸皮”光鲜,难以持久散发魅力。只有把城管动力从满足“面子”切换到服务民生诉求上,处理好城市“脸皮”和百姓“肚皮”的关系,城市管理才能成为建设魅力信阳的积极因素。那种以牺牲老百姓的利益为代价的城市管理,虽然美了城市“脸皮”,但却饿了市民“肚皮”。两难之中,堵不如疏,“肚皮”与“脸皮”必然相得益彰。其实,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一座美丽的城市,一定是一个没有小商小贩的城市吗?唯有更多宽容、更多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我们的城市才会是和谐美好的。夜市排档是部分市民的就业渠道,完全取缔不太现实,所以要疏堵结合开展治理。这一点,外地经验值得借鉴:按“四个基本准则”治理,即周边环境卫生;摊位摆放整齐;确保道路畅通;不产生扰民噪音。

其三,科学才是评价城市管理体系的前提。由于工作性质使然,社会普遍对城管工作存在误解和偏见。究其原因,无非是执法环境不够宽松,执法力量明显不足,执法力量明显“缺位”,一定程度上,囿于一些客观因素,执法人员和执法对象俨然成为“猫捉老鼠”的关系。消除误解,解决偏见,关键在于坚持规划和整治兼顾、客观和公正并举,这是城管工作的生命线;关键在于培养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高素质城管执法队伍,这是城管工作的首要任务;关键在于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量化指标体系,这是城管工作的科学发展之亟需。

笔者以为,恢复“摇铃收垃圾”的传统,进一步巩固和维护来之不易的“联创”成果,可谓“古为今用”之创意创新。同理,如果把冷冰冰的窨井盖设计成壁画,既充满着人文情怀,又彰显了文明理念,岂不是创意创新之举。笔者也相信,广大市民也欢迎这样“继承”的、“拿来”的创意,创新越来越多越实用。唯愿我们这座城市的管理在不断创新中更加突出人性化,在不断创意中愈发体现科学化。魅力信阳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