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超

近日,市民黄女士的心情比较糟糕。她给记者打来电话,反映其下班途中,被一辆电动三轮车从背后撞倒。这辆肇事的电动三轮车不但没有停下救助自己,反而加快速度逃离现场。黄女士说,事后,她向城管、交警、运管等一些政府部门反映上述情况,可令她疑惑的是,这些单位都声称“不好管”。黄女士还说,目前,信阳市中心城区从事营运的电动三轮车数量增长非常快,无牌无证居多,既影响城市形象,又妨害城市管理,存在较大交通安全隐患。她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将营运电动三轮车纳入规范化管理渠道。

黄女士遭遇的情况不是一例,记者乘坐出租车和司机聊天时,司机师傅说身边人也遭遇到过类似情况。这位姓马的师傅说,他的一位邻居前不久被一辆营运电动三轮车撞倒。由于时间在中午下班高峰,且在体彩广场闹市区,肇事的电动三轮车逃跑未果。无奈之下,电动三轮车车主只好陪伴其到市中心医院挂号治疗。当受害者在医院拍片子的时候,肇事车主还是乘其不备溜掉了,肇事的电动三轮车也干脆不要了。马师傅的邻居在医院检查、治疗花了一万多元,而扣下来的那辆电动三轮车最多值两三千元。马师傅认为,城市营运的电动三轮车,政府应该逐步取缔。退一步说,即使不取缔,也应该挂牌运营,不能对“黑车”放任自流。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的确,近两年来,市中心城区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现象日益泛滥,并有继续发展的态势,政府部门虽然对此进行了治理,但收效甚微。电动三轮车从事非法营运,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电动三轮车无牌、无照、无证,一旦出了交通事故,大多数车主选择弃车而逃,无人对事故负责;二是电动三轮车营运准入门槛低,非法营运抢占客源,在运输市场形成不合理的竞争;三是许多电动三轮车车主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安全意识较差。同时,电动三轮车本身安全系数较低,车速往往超过设计时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四是从事非法营运的电动三轮车数量太多,逆向行驶、闯红灯、占道停车等交通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五是从事电动三轮车营运的大多属于低收入群体,车辆绝大多数没有相关保险,事故偿付能力较差。根据我市去年上半年的统计,信阳中心城区现有各类三轮车(含无证经营三轮车)3125辆,其中浉河区1905辆,平桥区1220辆。到今年,估计数量又增长了不少。那么,相关政府部门为什么没有进行管理呢。为此,记者先后电话采访市行政执法局、市运管局、市交警一大队相关部门负责人。

记者首先与市行政执法局办公室主任代修远取得了联系。就电动三轮车管理问题,代主任说,电动三轮车营运不归市行政执法局管理,我们没有这方面职能。市行政执法局只是负责管理其乱停乱放问题。“对于营运电动三轮车的管理,市里曾经成立相关机构,但由于整治工作涉及面广,不是很好管,最终没有推行下去,里面有深层次原因,我不好说。”

市交警一大队大队长冯豪在电话里接受了记者采访。冯大队长说,从事电动三轮车营运的大部分是失地农民、下岗工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家庭经济收入普遍较低。市里之前准备出台一个相关管理办法,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出台实施,估计有考虑解决就业和涉及面广的原因。我们现在只能限制市中心城区7条主干道禁止营运电动三轮车通行。如何进行管理,我们也没有较好的办法。

市运管局局长杨力说,电动三轮车问题比较复杂,市里去年成立有相关管理机构,你找他们去。无牌无照营运,属于“黑车”,归交警部门管理,和运管部门没有关系。记者追问是不是和运管部门一点关系也没有,杨局长说,也不是没有一点关系。具体什么关系,杨局长解释也不是很清楚,但言下之意为当前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泛滥成灾没有运管部门的责任。

几个部门都声称“没有办法”、“不是我的责任”,难道“没有办法”就是办法吗?“不是我的责任”就没有责任吗?记者不禁疑惑起来。就如何管理的问题,有市民建议,一是合理布局。政府要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对三轮车实行总量控制,坚决防止无序发展。同时,开放现有市场管理模式,通过管理将部分黑车纳入合法运营的管理范围之内。二是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和交通安全意识培养,逐步提高从业者的自身素质。三是协助解决困难车主的就业问题,为他们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四是引导发展旅游观光型人力三轮车,统一标志,作为旅游观光和城市交通工具的补充。总之,要将电动三轮车营运纳入规范化管理渠道,而不能“一推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