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超

市中心城区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现象日益泛滥,并有继续发展的态势。对此,多家政府部门声称对此“没有办法”。依笔者看,“没有办法”不是办法,“没有办法”是相关政府部门推卸责任的的一种说法,也是失职的体现。如何治理营运电动三轮车,真的要考验政府的智慧。

其实,就如何治理问题,我们已经多次进行了讨论,《信阳日报》民生版也多次刊载文章,发表相关意见和建议。对此,笔者认为讲的都很有道理,在笔者看来,无论采取上述任何办法,都不会导致今天信阳中心城区的非法营运电动三轮车泛滥成灾。原因何在?原因是在于一些政府部门“没有办法”。“柳叶刀”先生分析的好,因为管理上有皮可扯,大家都在“踢皮球”。也正是在一些管理部门的相互“谦让”中,电动三轮大军才“朝气蓬勃”地成长起来。

的确,治理电动三轮车难度非常大,一方面,三轮车是城区多个贫困家庭的重要经济支柱和收入来源,牵涉成千上万人;另一方面,三轮车诱发城市管理难题,笔者粗浅认为,关键还是政府的管理问题,绝不是“没有办法”。以武汉为例,前几年,去过武汉的人,肯定对武汉满街跑的“麻木”(电动三轮车)印象深刻。一眼望去,满街“麻木”,令人叹为观止,那个数量,肯定不比信阳电动三轮车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麻木”越来越成为影响武汉城市管理的最大因素,市民的意见也越来越大。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武汉市政府提出了“依法行政”、“有情操作”的理念。2006年5月19日,武汉市作出了类似于“赎买”的政策,由财政拿钱回收三轮车,并为一时找不到工作的三轮车车主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一套激励机制,凡是在规定的期限内交出三轮车的,可以得到市区两级政府提供的奖金。6月初,武汉市又把出租车起步价调低到3元,延伸了公交车线路,方便群众的出行。事情进展的顺利程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从5月22日第一辆“麻木”上缴开始,到6月24日一个月的时间里,武汉市回收了全部3.7万辆“麻木”,没有引起任何社会震荡。

武汉“禁麻”的成功是个个例,但是说明了一点,政府部门解决社会难题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愿不愿意去想、去做。依笔者之见,“没有办法”体现的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感和工作态度,能不能管好体现的是政府智慧和能力。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现象肯定不是信阳独有,外地能够整理好,我们为什么就“没有办法”呢?以信阳人的智慧,只要相关政府部门一心为政,我们肯定能治理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