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万伟
据传,信阳地区皮影戏始于南宋。当时金兵南犯,岳飞率军曾多次出兵信阳,遏阻金兵南下,不少皮影艺人因仰慕岳飞的忠勇而来到信阳。1991年,罗山皮影艺人与台湾同行进行了交流,颇受好评。至今,罗山皮影戏还是信阳市民间文艺的一面旗帜,先后被国家、河南省有关部门授予各种奖项和荣誉。
据《息县戏曲志》记载,民国时期,息县的皮影戏班子发展到十多班,而最有名气的是1944年包信镇东大王庄农民王万清创办的皮影戏班。当时,王万清皮影戏班只有三个人,他们利用农闲走乡串镇表演,借以养家糊口。解放后,王万清又收了两个徒弟,组成了五人皮影戏班,一直活跃在周边县区乡镇。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王万清演出皮影戏的技艺也有了提高,传统剧目《关公过江》曾参加过信阳地区1964年业余曲艺团体汇演,获得优秀奖。1983年王万清皮影戏班停演解散。
王万清有三个传人,第一个是包信镇腰庄村陈庄组的陈希州老人。2006年11月2日上午,在县文联主席冯莉的带领下,我们驱车赶到腰庄村,见到了这位82岁的老人。据陈希州介绍:王万清是息县皮影戏班的老掌班,上个20世纪60年代末,“文革”期间不让演皮影戏,王掌班就在家种地,皮影戏道具先后流落到罗山县东铺乡一带。
皮影的制作过程十分讲究: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用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由演员以连杠操纵,令其活动。陈希州说,皮影戏当时“一担箱”,一般由3人至5人组成,全箱有120套剪影,一块长6尺,宽3尺白的确良布作影幕,每个皮影人有三根竹竿支撑,肩上和双脚,操纵杆上下一动,皮影人就会作出打斗、翻跟头、走路等动作。表演时,乐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还要伴唱。
当我们反复要求唱一段时,陈希州老人来了一段《封神榜》中的道白,沙哑的声调,古拙的唱腔,令人感慨万千。问及息县皮影戏后来的事,陈希州说都散了。他清楚地记得:在淮河桥头,罗山一户陈姓人家买去了几箱。后来只在包信镇大王庄遗留下来一箱。
王万清的第二个、第三个传人就是包信镇大王庄的王廷礼、王廷华兄弟。当我们又赶到大王庄,想追寻那遗留下来的希望时,83岁的王廷礼却说,他老了,早就不唱了,记性又不好,好多事都记不住。他兄弟王廷华在信阳市的儿子家,十几年没摸过皮人子了。
当我们遗憾的返回县城时,冯莉接到了一个电话,说孙庙乡秦楼村的一个叫王文秀的人家,不但家中有一箱皮影戏,而且还会演出。我们不禁喜出望外,调转车头向孙庙乡奔去。
下午3时,我们赶到了王文秀家。她会演皮影戏的丈夫到潢川某建筑队务工去了,我们只有看道具的眼福了。王文秀领着我们上到她家的二楼,从一间偏房里搬出了一箱蒙着厚厚灰尘的皮影戏道具。打开来看时,让人惊叹不已。这些皮影人按角色分为神、仙、文、武、生、女、卒、首8个行当,在人物造型上非常讲究,善于用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红色表现其正直、忠义,如关羽;绿色表现勇猛、善战,如程咬金;黑色表现铁面无私性格,如包拯;黄色多用在神怪戏中,如二郎神杨戬,就画三只眼,勾黄脸。白色一般表现奸臣凶人,如庞太师,勾白脸带横线、浓眉、吊角斗眼。
对着一个个皮影人,我们用相机一阵猛拍,作为资料保存。临别时,我们留下了电话,王文秀说,到年关她丈夫才回来,要是有演出的话,就邀请我们。
2007年3月,息县人大、县政协“两会”开始的当夜,冯莉打电话说,在代表、委员的驻地金盛宾馆有王文秀皮影戏演出。可惜的是,我把时间记错了。等我带着孩子赶到宾馆时,皮影戏演出刚结束。以后每年的“两会”,县里都安排有专场演出,可惜我是始终没有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