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第二十七师 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独立四师(赤城、潢川等县地方武装组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第二十七师,徐海东任师长。10月初,徐海东率红九军二十七师七十九团到英山阻击敌军,掩护主力部队撤离。随后,红九军二十七师七十九团改编为红二十七军七十九师。
从大别山走出的第一支主力红军 1932年10月11日,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第七十三师及少共国际团,计2万余人,西越京汉铁路,实行战略转移。经过两个月的浴血奋战,红四方面军突破漫川关,越秦岭,涉汉水,数破敌重围,转战5000里,终于胜利结束了西征。红四方面军挺进川陕后,迅速创建了包括23个县(市)的革命政权、500万人口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部队由入川时的4个师1.5万人,发展到5个军约8万人。
黄柴畈会议 1932年10月10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在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解决当务之急的红军行动方针问题。参加会议的有张国焘、沈泽民、徐向前、陈昌浩、徐宝珊、王平章、吴焕先等20多人。会议按照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决定红军主力暂时转移到外线作战,待机打回根据地。会议决定:留下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二十七师及各县独立师团,由沈泽民为书记的鄂豫皖省委负责,在根据地坚持斗争;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第七十三师及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跳出根据地,暂时到平汉路以西活动,伺机重返根据地。
红四方面军长征 1935年3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在长达19个月的过程中,红四方面军历尽艰难曲折,往返雪山草地,大小战斗千百次,先后打击了数十万敌军的前堵后追,在川、康、甘、青四省边境广大地区,宣传了革命思想,播下了革命种子,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1936年10月10日在甘肃会宁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
红四方面军西征 1936年10月25日,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三十军、第九军、第五军共2.18万人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执行中央军委赋予的打通“远方”的光荣任务。在艰苦卓绝的西征中,红四方面军指战员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与强敌进行了顽强战斗,先后毙、伤敌总指挥马廷祥、马元海及其部下2.5万人。1937年3月,虽然这次西征由于战线过长、补给匮乏、众寡悬殊等原因而失败,但红四方面军指战员与敌人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红四方面军发展沿革 1937年8月25日,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三十一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此后,这支英雄部队—直由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逐步发展成为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主力、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和逐鹿中原、解放大西南的第二野战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树了丰功伟绩。
(未完待续)
(本文由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