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靖
2008年年底,《信阳日报.》“信阳作家方阵”栏目里,隆重推出著名诗人李胜志的大型组诗《难忘,中国2008》,已成为我们温暖的记忆。今天,当我坐在城市的屋檐下,伴着氤氲的茶香,细细品读其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的诗作时,不禁沉浸在他诗意的表达与生命的吟唱里,久久不能自拔。
诗意的表达与生命的吟唱,首先表现在红色诗上。组诗《红色往事》(见《河南日报》1999年7月30日)包括《少年石》、《冲锋号》、《纪念碑》三首,下面以其中的《少年石》为例,作一分析。“历经岁月沧桑/你默默无语兀立深山/只有脚下的花们草们/一荣一枯//当年马刺皮靴逼你低头……少年石正茁壮成长”。这首诗告诉我们,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象征着英勇不屈的大别山少年。他们不会屈服于敌人的“马刺皮靴”,也不会屈服于瞬息万变的革命形势,他们坚信中国的脸色会一天天好转,疾病缠身的祖国,最终会走向健康的阳光大道。正是这种坚定的革命信念,正是这种石头一样坚强的性格,在有力地支撑着祖国神圣的天空。读到这里,或者说想到这里,我们不能不对“少年石”肃然起敬。
诗意的表达与生命的吟唱,其次表现在乡土诗上。这里以组诗《头发是生命的落叶》(见《广西文学》1998年第6期)中的《民歌》为例,作以说明。“民歌是乡村的风/民歌拂过的地方绿肥红瘦//低头不语的妹妹/在民歌里长大成人/日子青黄不接/酸酸的民歌甜甜的民歌……一年二十四节气/都有民歌的好消息……苦苦的民歌辣辣的民歌/酸酸的民歌甜甜的民歌”。的确,民歌是乡村的符号,它是身处社会最底层的民众发自内心的风一样的声音。风是无形的,但从东倒西歪的草木上,我们一样能看到风的形状;风是软弱的,但发起脾气来,似乎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抵挡。所以,这些起自民间的大风,刮了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至今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这样一想,我们就似乎有理由走进李胜志的《民歌》里,进而可以理解“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还有“辣辣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味道了。“一年二十四节气/都有民歌的好消息”,充分表现了民歌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特点。
诗意的表达与生命的吟唱,再次表现在爱情诗上。从他目前发表的几百首诗来看,属于爱情诗的并不多,但所见到的爱情诗没有一首不是精品。例如,《午后的阳光》(见《莽原》1997年第4期):“像少妇的目光一样绵长/午后的阳光 在我们眼底/潺潺流动//握笔者搅动阳光之水/以诗的语言诉说着这个冬季/诗意朦胧 看不清自己//清水一湾/在阳光的覆盖下/漫流 打湿了很多人的心事……水涨水消/当时间出现通货膨胀/阳光就淡成最后一抹美丽//午后的阳光 抵达/冬天的码头之后 开始返照/那些暖洋洋的日子”。这首诗里找不到“爱情”这两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散发着爱的气息,读这首诗就像和心上人谈恋爱,舒服而温馨。我相信我的感觉,我觉得这是一首妙不可言的爱情诗。这场爱情是在“午后的阳光”照耀下成长起来的,因此,通体散发着阳光一般的明亮和美妙。
诗意的表达与生命的吟唱,最后表现在他的山水诗上。例如,《倾听黄河》(见《人民日报》1996年3月19日):“黄河/你总是用一种远古的语言/滔滔不绝//站在岸边/感受你粗重的呼吸/我的皮肤渐渐没入黄色地带……黄河的思想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伟大的思想,“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著名诗评家朱先树曾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评价:“李胜志的《倾听黄河》,首先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弘扬。这种高度诗意概括的民族精神,是属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见朱先树《观“信阳诗歌方阵”》,原载《河南日报》2001年9月29日)而这种大气的民族精神的诗意表达与生命的吟唱,恰恰来源于李胜志悲天悯人的思想情怀。如果没有长期的文化积淀,如果不进行形象思维,如果没有民族精神,要想写出这样优秀的诗作,恐怕比登天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