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凌云 通讯员 刘亚萍
近年来,光山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不断夯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齐抓共管”治理体系,有效整合资源,全面聚合力量,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小网格”撬动基层高效“大治理”。
建强基础阵地,实现“一张网图”覆盖。按照“地理布局、方便管理、管理对象整体性”的原则,全县共划分网格1909个,其中,基础网格1750个、专属网格159个,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网格体系。配强网格工作力量,选配专职网格员1698名,承担网格内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事务。配置县级网格管理员10名,加强网格分片管理。乡镇创新“网格+包联干部”模式,选派1487名优秀乡镇机关干部进驻网格,充实网格力量。建立网格员培训机制,形成县级抓总、乡级主管、村级落实的三级培训管理体系,组织专职网格员业务培训会56场,培训人数4500余人。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压实网格员责任,开展“网格员事迹展”“网格员大比武”活动,对表现优秀的网格员进行表彰激励,其中,2名优秀网格员被吸收为村(社区)“两委”干部。创新“党建+微网格”工作模式,以楼栋和城中村为最小治理单元,由党员任楼栋长和“户长”,结合党员“双报到”到微网格任职和开展工作,建强精细化服务载体,为精细化治理注入活力。
整合资源力量,实行“一套机构”统筹。该县构建“县社会治理中心+N”模式,整合县综治中心、12345热线中心、县社会治理中心业务人员,形成“指挥一体、多元共治”的大治理体系。坚持定期会商机制,“三中心”会同信访、网监、网信、劳动监察等部门,共同会商研判矛盾隐患风险。打造多元解纷共同体,用好“联调+专班+处级领导督办+下访约访”“三调联动”“三议三调三会”等枫桥式工作法,整合信访、法院、公安、司法、律师和职能部门力量,其中8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86名律师入驻县综治中心,推动各类诉求即诉即办。去年,主动发现问题量同比增长41%,案件总量同比下降22%,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7%。全县1/3的村(社区)实现零案件、零上访、零事故、零投诉,社会形势持续平安、和谐、稳定。
聚焦闭环高效,推动“一个平台”赋能。依托“H”型数字平台,该县社会治理中心建立视频数字指挥大厅,打造集事项流转、实时调度、数据分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协同指挥平台,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互通互联。用好“三个闭环”和“基层吹哨、部门报到”网格事项处置机制,网格员每日巡格、平台自动跟踪问效、管理员线上巡查,确保全县网格事项纵向快速流转、横向联动解决。今年以来,平台记录处理事件6498件,15条精准指挥通道下发工作指令3483件,“光之速”微服务平台回复和解决问题4.7万余件。建立“县社会治理中心+12345热线治理”联动模式,以热线驱动社会治理,“H”型数字平台共分派“两难”工单475件,办结461件,办结率97.05%,妥善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