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法治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三诊”聚力化纠纷 事心双解促和谐


——淮滨县创新构建基层高效能治理新机制纪事

□本报记者 韩蕾

在淮滨县桂花街道郑营社区,网格员赵亚莉的工作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群众反映的各种情况。“你看,这是一起邻里纠纷,发生在今年5月底,是我在日常巡格中发现的。上午发现的,下午就调解好了。”昨日,赵亚莉指着本上记录的内容对记者说。

“85后”的赵亚莉是郑营社区丽莉“枫桥”工作室的一员,这个以网格员鲁春丽、赵亚莉、丁莉、符丽为骨干、整合街道全体网格员力量的工作室,生动实践着“力量在网格聚合、民情在网格掌握、矛盾在网格化解”。正是通过这样的日常“巡诊摸排”,“丽莉”们才能像发现那起邻里纠纷一样,将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

而这种“巡诊”模式在淮滨县已升级为覆盖全域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淮滨县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构建“网格员+调解员+驻村警员”的“三员”联动摸排机制。网格员每日开展网格巡查、调解员每周入户走访,驻村警员联合村干部每月开展“平安夜访”,通过对重点区域巡查、收集隐形诉求、深入排查等分层分类的常态化“巡诊”工作,努力实现矛盾纠纷早预警、早发现。

5月31日,郑营社区两户居民因土地边界问题僵持不下,其中一方主动前往丽莉“枫桥”工作室的“邻里议事厅”寻求调解,恰好遇到前来例行巡格的赵亚莉。因郑营社区地处城郊,居民之间常会因为土地边界问题产生小纠纷,网格员大都会随身携带卷尺,用来测量地块大小,赵亚莉当即进行测量,确认一方确实越界20厘米。在客观数据面前,双方当事人均认可测量结果,越界方表示将退还多占土地,纠纷得以快速化解。

丽莉“枫桥”工作室的“邻里议事厅”成立于2023年年底,是一个集居民议事协商、矛盾纠纷调解等为一体的平台。“居民有啥矛盾纠纷找到这里,我们都会第一时间调解,并且会根据矛盾纠纷的情况,进行分类处理。”郑营社区综治主任何进生告诉记者,简单矛盾网格员现场进行调解,较为复杂的矛盾则根据情况召集司法、土地等相关部门联合“会诊”。“现在不少居民遇到问题都会主动来‘邻里议事厅’求助。”

在郑营社区“邻里议事厅”的实践基础上,淮滨县进一步总结提炼出“会诊”研判制度,推动基层治理从局部优化向整体完善升级。

淮滨县依托乡镇(街道)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立“周研判+月会诊”机制。每周组织司法、公安、民政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对疑难案件进行分析研判,明确责任主体和化解路径;每月邀请法律顾问、乡贤代表“会诊”,针对土地征收、集体资产分配等复杂纠纷,“一案一策”深入化解。同时,根据“会诊”情况绘制“调解—仲裁—诉讼”分级化解路线图,简单纠纷由村社区快速处置,复杂案件引入“乡贤调解室”或“行业仲裁庭”,确保矛盾在法治轨道内闭环解决。

矛盾化解不是终点,事心双解才是目的。“不管调解完哪家的矛盾,我在日常巡格的时候都会再进行回访,既确认调解协议的落实情况,也听听居民们的新想法。”像赵亚莉这样定期“复诊”回访,在淮滨县已成为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常态。

淮滨县依托县综治中心,构建“三回访+三反馈”闭环机制。每月组织“法律明白人”入户回访,重点核查调解协议履行情况,对未落实的案例启动“二次调解”;通过“12345热线”定期开展电话回访,收集群众对调解结果的评价及新诉求,提高群众满意度;利用“H”型数字平台,对涉法涉诉案件办理进度全程跟踪,对案件办结的及时回访,同时结合回访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进一步增强群众法治意识。

“巡诊”摸排、“会诊”调解、“复诊”回访的“三诊”工作体系是淮滨县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缩影。下一步,淮滨县将继续优化“三诊”工作法,以矛盾纠纷高质量化解助力基层高效能治理,努力将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防控在实,切实将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