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翔 徐坤冉 文/图
从医十八载,她始终扎根基层医疗一线,用行动践行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成为同事眼中的“领路人”。她,就是商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丽。
2007年,面对多家三甲医院抛出的橄榄枝和父母殷切的期盼,刘丽放弃了留在都市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只身来到这座贫困小城,扎根大别山腹地的基层医疗事业十余年。她先后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修学习神经内科、神经介入以及头晕相关疾病的诊疗,并获得优秀进修生称号。
近年来,刘丽始终以“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每一例病例,独立完成神经介入、肿瘤介入及外周血管介入手术超1000例,显著提升县域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她主导的卒中中心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DNT(入院至溶栓时间)中位数缩短至40分钟,远低于国家标准,为患者赢得“黄金救治窗口”。
2023年6月,家住商城县长竹园乡的刘先生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双眼凝视、言语不清,家属紧急将其送至医院。急诊头颅CT显示右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大血管病变。刘丽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与家属沟通后紧急进行介入取栓。团队仅用40分钟完成从动脉穿刺到血管完全再通,取出血栓后实现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重建,最终逆转患者濒临坏死的脑组织命运。术后1周,刘先生神志清醒、言语流畅,不适症状完全消失。“从瘫痪失语到重新站立能够对话,刘主任不仅救了他的命,更救了我们整个家庭。”患者家属含泪感慨地说道。
这样的“生死时速”在刘丽职业生涯中屡见不鲜,而她总说:“神经系统的损伤不可逆,医生的判断快一秒,患者的人生就可能多一分希望。”作为卒中中心总监,刘丽推动建立“院前—院内—导管室”三位一体救治体系,优化绿色通道流程,实现多学科并联响应,极大地缩短了诊疗时间。在2023年,团队便已完成多例高难度急诊机械取栓手术,最短DPT(入院至穿刺时间)仅50分钟,以最快的速度减少了患者脑细胞的死亡,降低了转运途中患者的风险,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同时也为患者节省了外出就医的费用,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在刘丽看来,医术的终点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抚慰人心。她曾在怀孕期间连续抢救6名危重患者,从深夜一直忙到天明,自己却因过度劳累出现先兆流产迹象……一名脑梗患者家属在感谢信中写道:“刘医生以精湛技术和温暖陪伴,带我们走出至暗时刻。”这种以命相搏的担当,同样浸润在日常诊疗的细枝末节。一位78岁的老太太,由于卧床时间太久,便秘严重,十分痛苦。刘丽在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用手一点点地为老人抠除了干结的大便。她摘下手套的瞬间,老人的儿子哽咽无语。始终把患者需求放在第一位,刘丽生动诠释了“你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的大医风范。
作为科室带头人,刘丽将规范化诊疗技术引入县域,培养青年医护团队,在科室先后开展肺动脉栓塞经皮导管血栓清除术、肿瘤化疗栓塞术、眩晕综合治疗等新技术,极大提升县域内神经系统疾病救治率,更培养出多名骨干医生扎根基层。通过健康义诊筛查高危人群,普及疾病知识,推动“卒中重在预防”的理念深入人心,促进山区群众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防控”,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刘丽定期举办专题培训,扎实推进全县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网络建设,显著提高了急性脑梗死的再灌注治疗比例,大幅降低致残致死率,为全县卒中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树立了标杆,造福县域广大脑卒中患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1年,刘丽荣获“十佳女医务工作者”称号;2016年,荣获商城县“道德模范”;2018年,获商城县人民医院“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被商城县委宣传部等多部门联合授予“商城县十佳杰出青年”称号;2019年,再度荣获商城县卫生健康委“先进工作者”称号;2022年,被信阳市委组织部与信阳市人社局联合认定为“信阳市高层次人才”。
“让患者回归社会、重拾生命价值,是医者最大的欣慰。”从青葱学子到学科带头人,刘丽以匠人之心守护脑健康,以介入技术劈开生命通道,用20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她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典范,激励着更多基层医务工作者在救死扶伤的征程上勇毅前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