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凯)近年来,信阳师范大学针对传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单向灌输”、学生主动接受度不高等共性问题,创新构建以“讲故事”为核心的情景互动式教育模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
据悉,信阳师范大学自2017年起,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以“讲故事”为主要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路径。经过多年理论探索与实践打磨,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12345”情景互动式教育模式。
“学校积极引导思政课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纳入‘第一课堂’讲授过程,探索创新‘讲故事’模式深入融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第二课堂’,运用融媒体矩阵拓展‘第三课堂’育人效能。通过三大课堂协同发力,更好实现价值引领的全程覆盖、全域渗透。”信阳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师彭河银介绍,“通过组织师生围绕‘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运用‘讲、拍、唱、画、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生动可感、易于共鸣的故事表达。”课前十分钟、思政课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基地、学生社区等场所,都成为学生讲故事的生动舞台,有效破解了思想性与接受度难以兼顾的难题,全面推动了价值观教育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和“双向互动”深刻转变。
目前,信阳师范大学“讲故事”育人模式已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