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铭
秋意初染,晨雾轻拢茶山。在浉河区的茶庄园里,郑州游客李静正精心挑选伴手礼。“以前买茶总怕买到不正宗的,现在放心多了。”她笑道,“茶叶明码标价,还有清晰的地理标志。”
茶山叠翠,秩序井然:无人机穿梭茶垄,实施精准管护;“智慧茶园”实时运转,勾勒茶叶的“数字轨迹”;茶饮店人气旺盛,毛尖香韵流转唇齿;茶灶间氤氲缭绕,非遗技艺在此薪火相传。这片古老茶乡的焕新,与《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的实施密不可分。作为河南省首部关于茶产业的地方性法规,它从茶山中孕育,以法治为基、创新为魂,为信阳毛尖注入新时代的生命力。
参与立法,守护茶之根魂
浉河区坐落于北纬32°黄金产茶带,是“信阳毛尖”的原产地与核心产区。全区茶园面积63.5万亩,年产量5.7万吨,综合产值达117亿元。然而,产业壮大的背后,隐忧渐显:市场秩序混乱、夏秋茶资源利用不足、茶农权益保障缺位、茶文化融合薄弱……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产业发展,更损害着信阳毛尖的品牌信誉与长远竞争力。
“过去,我曾在市场上见过标注模糊的‘信阳毛尖’,既心疼消费者被误导,又惋惜名茶的信誉被损害。”浉河区人大代表、嘉木饮茶业公司董事长陈贵斌感慨道。
2022年9月,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将制定《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确定为2023年度立法审议项目。浉河区人大积极参与立法工作,组织人大代表深入茶山、企业、市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同时利用代表联络站等平台,组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广泛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供接地气的意见建议。
从明确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和生产标准、建立公平交易秩序,到鼓励支持夏秋茶深加工、开发茶衍生品,再到推动古茶树保护、非遗技艺传承及茶旅融合……这些来自茶农、茶企、茶专家的真知灼见,大多化为了《条例》中的具体条款。
“代表们吸纳有关部门意见,提出了‘属地管理为主,部门联动协同’的具体建议;对于创新发展的争议,代表们提供了外地成功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本区资源潜力的经济数据分析。”浉河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昊然介绍。
依法治理,擦亮品牌底色
茶叶店里,扫码声此起彼伏。游客轻点屏幕,茶叶的“身份档案”跃然眼前——来自哪座山头、经过何人炒制、检测是否合格,皆有迹可循。“我区积极打造‘山水浉河 云赏毛尖’区块链溯源体系,推出‘信阳毛尖521’高端品牌。”浉河区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黄辉介绍,溯源体系已覆盖浉河港镇、董家河镇等乡镇的八大名茶山海拔300米以上的2.54万亩优质茶园。2025年,实现溯源茶叶3.3万斤。
与此同时,“茶保姆”社会化服务组织走进茶山,推动茶园走向集约化、标准化管理。“过去,一户人家管理几亩茶园,费时费力,还难以保证技术规范。现在通过茶园集约化托管新模式,农户不仅节省了精力,还能获得更稳定、更高的收益。”信阳市诚信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毛忠华说。
治理的深层变革,源自《条例》实施的有力推动。浉河区成立区级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多部门协同发力,出台配套规划和政策,为产业指引方向。“《条例》成为我们执法的‘利器’。”浉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介绍,聚焦茶叶市场乱象,已累计排查茶叶商家687户次、茶叶包装商家19户,巡查茶叶市场8个、经营户165家,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均已现场责令整改。
调查显示,超90%的消费者对浉河区茶叶品质与消费环境表示“放心”。法治,正成为信阳毛尖品牌最坚实的底色。
茶旅融合,古艺焕发新生
“从喝茶到‘吃’茶,全新的口感体验太奇妙了!”在浉河港镇的文新茶村,毛尖冰激凌窗口排起了长队,丰富多样的茶衍生品与旅游体验项目已然成为新的收入增长点。“茶园不再只是生产鲜叶的地方,它更是传承文化、创造美好体验的舞台。”文新茶村经理郝茜茜表示,“《条例》激励我们不断拓展茶文化的表达方式。茶博物馆、AR互动、茶旅研学等项目,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了深度参与的‘体验者’。”
浉河区持续擦亮“毛尖源地 山水浉河”品牌,打造“五大核心场景”,推出“八大山头九道湾”经典线路,培育茶庄园、民宿、露营地等文旅微目的地,实现茶旅全要素贯通。2025年春季,全区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综合消费增长30%以上。
产业活了,游人多了,茶乡富了。在李家寨镇,茶农闵顺强通过直播打开了销路;郝家冲村的叶建晴办起农家乐,收入翻了几番。如今,浉河区茶农户年均收入已达15万元,“一片茶叶托起一座山的未来”在这里成为现实。
科技创新则让茶叶突破传统边界。信阳毛尖不再局限于“一季春茶”,而是向红茶、黑茶等多品类拓展,毛尖雪糕、茶啤酒、茶面膜等20余种衍生品相继问世,推动茶产业从“传统茶饮”向“现代消费品”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茶文化传承也迎来新机。以《条例》实施为契机,浉河区大力推动非遗技艺传承,培育出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3名、中国制茶大师5名,建成10个茶类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制作技艺人才500余人。年轻茶人何世阳感叹:“如今技艺更受尊重,传承之路也更有底气。”
从茶园到茶杯,从生产到消费,从技艺到文化——信阳毛尖的全产业链在《条例》的指引下愈发规范、茁壮。曾经的模糊地带日渐清晰,粗放管理转向精细运营,千年茶香正以更自信、更稳健的姿态,飘向全国,飘向世界。“《条例》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信阳毛尖这片沃土。”浉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岑峻峰表示,“我们将继续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这部‘家门口的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护航。”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