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


田萌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强,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旨在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协同发展等手段,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缩小城乡差距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数据显示,我国的城镇化率在过去几年中有所提高。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5年至2024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024年达到67%,较2023年增长0.8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们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在稳步推进。但当前,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要素市场分割,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影响了要素的优化配置,阻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制约了土地要素的流转和集约利用。户籍制度改革滞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乡产业发展割裂。我国乡村数量多、面积大,农村人口多,农业规模小,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存在脱节现象,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资源的共享性、信息的互动性不足等影响了城乡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而且耕地较为分散、农业规模较小导致农业的专业化、绿色化和区域化发展水平不足,农业资源集聚程度不高,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对外开放程度不足,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较为有限,未能充分融入全球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此外,农村金融、科技服务等配套体系发展不充分,进一步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市场化进程。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着失衡现象,城市地区公共服务资源相对集中、质量较高,而农村地区则存在资源匮乏、设施落后等问题。与城市相比,在供给水平方面,农村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覆盖面有限的问题依然突出,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需求。在供给质量方面,农村基础设施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管护不到位等问题,部分设施年久失修,功能退化,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畅通城乡要素融合,激发共同富裕动能。城乡要素融合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有效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城乡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农村的土地、生态资源和劳动力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形成双向互补的良性循环。引导社会资本下乡,支持农村产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城乡资本双向流动。完善融资贷款和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等政策,鼓励各级各类人才回乡创业,引导工商资本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产业、技术等支持。

加速城乡产业融合,夯实共同富裕基石。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呈现显著变化,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突破50%形成“三二一”格局。2023年GDP数据修订后第三产业占比升至56.3%,2024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6.8∶36.5∶56.7。虽然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城乡产业融合上还需要进一步做好产业链延伸。

强化城乡统筹,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优化升级。根据各地的产业结构情况以及周边环境,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保障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全域产业空间布局,可以推动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其他不适宜布局在城市的产业向周边的县乡村转移。此举不仅可以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还可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免除了后顾之忧。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促进乡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农村丰富的原料资源优势转变为促进乡村富裕的经济优势。

不同地区可以构建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以生态价值为基础,发展乡村生态产业。交通条件好的可以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作用,利用较为优越的地理交通位置;旅游资源好的地区可以充分发挥乡村独特优势,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理疗产业、文化产业等新产业,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好乡村民俗、特色小镇和文化产业园等城乡融合项目的连接作用,加强城乡居民交流,增强城乡联系。可以结合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充分发挥现代互联网技术功能,将旅游、教育、文化、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旅游+其他”的产业发展形式,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筑牢共同富裕保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是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能够有效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目前,乡镇学校学生规模大幅度下降,这固然与人口出生率有关,但大部分人认为农村教育条件不如城市,大批学生进城,一方面造成了城市教育资源的拥挤与稀缺,另一方面导致农村学校生源严重不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确保农村教育人员的工资待遇和同一地区城市基本持平,对于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实施培养奖励计划,在进修提升、职称评定、表彰激励等方面给予更多资源、政策倾斜,切实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和待遇。对于每年毕业的定向师范毕业生要有适当的政策倾斜保证能够留得住、留得久,确保城乡师生享有同等水平的教育服务。

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和人口变动,灵活规划乡村医疗卫生资源,构建服务全覆盖的新型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和村级卫生服务模式,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好中心乡镇卫生院,让中心乡镇卫生院成为区域医疗技术中心、预防保健中心。充分发挥乡镇医院“小病不出乡”作用,医疗资源向乡村倾斜,各地市应抽出财力支持中心乡镇医院的硬件建设,保证专科专病建设达到要求。

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养老服务。推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有效衔接。通过具体的服务政策,将农村生活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纳入救助名单,缓解家庭及村镇层面的养老服务供给压力。确保必要性、刚性的基本养老服务资金得到供给保障。打造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养老体系。在乡镇建立医养服务中心,统筹调配乡镇一级的医疗资源,设置老年专科诊疗窗口;通过政府购买部分服务等途径培育壮大完全市场型养老机构,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养老;吸纳社会资金和慈善基金,发挥社会保险机构或商业保险企业风险共济优势,满足农村孤寡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需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共同富裕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的重要使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目前,我国城乡发展鸿沟日渐缩小,但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城乡更好地融合仍然是一项迫切任务。因此,要不断地畅通城乡要素融合,激发共同富裕动能,促进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有效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是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能够有效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创新城乡制度融合,形成共同富裕合力。

【作者系新乡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度新乡市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新乡市构建城乡融合机制促进共同富裕路径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B24009)】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