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野 通讯员 郑思杰
十五年如一日坚守临床一线,以精湛医术守护呼吸健康,以仁爱之心温暖病患。他就是市中医院解放路院区肺病科副主任、呼吸内科主治医师陈强伦。
毕业于河南大学临床医学院的陈强伦,2022年赴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修,将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理念带回信阳。
这份专业素养在关键时刻熠熠生辉。一个傍晚,正准备接孩子放学的陈强伦接到急诊电话:一名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生命垂危。一边是独自在校门口等待的孩子,一边是危在旦夕的生命,陈强伦毫不犹豫地调转方向,奔向医院。气管镜下,发现患者左主支气管被痰栓和食物残渣完全堵塞。经过40分钟的紧张抢救,他通过支气管镜反复清理、灌洗,硬是将血氧饱和度从60%提升至90%,把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在血氧极低的情况下进行气管镜操作,风险极大,但这是唯一的机会。”陈强伦事后平静地说。这样的“唯一的机会”,他抓住了无数次。
在陈强伦的行医生涯中,他始终坚信“医者,施以仁术以救人,施以仁心以救魂”。这份仁心,不仅体现在危急关头的奋力抢救,更渗透在日复一日的细微关怀中。
科室里曾收治一位年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老人病情复杂,且因长期受病痛折磨,情绪十分低落,对治疗配合度不高。陈强伦察觉后,并未急于改变治疗方案,而是每天查房时都会在老人床前多停留片刻,耐心倾听他的担忧,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病情,甚至亲手在纸上画出肺部结构的简图,帮助老人理解治疗原理。
得知老人子女不在身边,陈强伦便嘱咐护士们多加关照,自己更是时常去探望,一句“今天感觉怎么样”的寻常问候,一次次弯腰俯身的细致听诊,渐渐融化了老人心中的坚冰。当老人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并开始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时,科室的年轻医生们都深受触动。
“技术能治愈疾病,但唯有真诚的关怀才能治愈心灵。”陈强伦常说,“我们多一分耐心,患者就多一分信心。”在他身上,医者仁心化作每一个温暖的细节,于无声处滋润着患者的心田。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陈强伦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因表现突出,被记功表彰。这份荣誉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是与病毒赛跑的执着。作为“信阳市直卫生健康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从“信阳市中医院先进工作者”到“群众满意医生”,从“优秀共产党员”到“抗疫功臣”,诸多荣誉加身,陈强伦始终保持着医者的谦逊与进取。“医学之路没有尽头,唯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这是他常对年轻医生说的话。作为科室副主任,他毫无保留地传授呼吸内镜技术;作为专业医师,他持续关注学科前沿,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于临床。
回首十五载从医路,陈强伦始终铭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在他看来,患者的康复和家属的笑容,是自己从医路上前行的动力。
“未来的路还很长。”陈强伦说,“我将继续秉持‘大医精诚、生命至上’的院训,精进医术,温暖病患,做一名无愧于心的呼吸守护者。”
在平凡的岗位上,陈强伦用不平凡的坚守,书写着新时代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