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点“砂”成“绿”


——信阳人大十年立法系列回眸之五

□本报记者 李浩

当金红色的光芒温柔地穿透薄雾,掠过淮河平静的水面,林师傅已经将他的运输车擦得锃亮。这位从事工程运输车辆驾驶工作的司机,7年前曾是淮河岸边一个采砂从业者。

“以前的日子,机器轰鸣,河砂飞舞,看似红火,心里却总不踏实。”站在淮河岸边,林师傅娓娓道来,“担心河道安全,担心政策变化,更担心哪天因为采砂破坏了环境,成为乡亲眼中的罪人。”

《信阳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正式实施,像一道分水岭,划清了无序开采与规范经营的界限。面对新规,林师傅没有犹豫,主动配合政府整治,成为第一批转型的采砂从业者。

林师傅的转型之路,正是信阳河砂治理的缩影,见证着一部《条例》如何改变一条河、一座城和在这里生活的人们。

“无序开采让母亲河伤痕累累”

淮河奔流,至信阳而渐宽。两岸沃野千里,砂石资源丰富。这本是自然厚赐,但正因为信阳河砂质地优良,在建筑市场上备受青睐,轰鸣的采砂船昼夜不息,河岸坍塌、河床受损,无序开采让母亲河伤痕累累。

“那时候,河面上采砂船密密麻麻,机器轰鸣声不断。”一位沿岸村民回忆道。在暴利驱使下,超量开采、无序盗采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河道生态受到很大破坏。

罗山县河沙事务中心主任邢道峰对此也深有感触:“过去管理手段软弱,执法依据不足,违法成本太低。往往今天处罚了,明天又继续盗采。”

针对这一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这些规范性文件对规范全市河道采砂活动,促进河砂资源合理、有序开采,保护河道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道采砂管理领域又涌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现行规范性文件因其效力层级有限,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监管工作的需要。行政处罚力度与违法获利不相称,既不能有效补偿生态环境损失,也起不到震慑违法行为的作用。

治理乱象,关键在治本。信阳,迫切需要一部能够提供坚强法治保障的地方性法规。

“要强化监管,也要方便群众”

2019年,《信阳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应运而生。

《条例》制定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多次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调研组先后深入罗山县、商城县、息县、光山县、淮滨县等地实地考察,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建议。

(下转第二版)

记者手记

从“怕河”到“靠河”

□李浩

采访中,记者沿淮河岸行走,与许多傍水而居的村民聊天,总能听到一种共同的感慨:“以前河砂乱采的时候,我们是‘怕河’;现在规范管理了,我们是‘靠河’。”一句朴实的话,却把立法者的良苦用心、执法者的坚定决心和护河人的细腻情怀,全都融了进去。

“怕河”的年代,记忆里总蒙着一层灰。尤其是每到暑假,孩子们像出笼的鸟,家长的心却揪得紧紧的。“河里到处是采砂留下的大坑,水情复杂,暗流涌动,一不小心就可能出事。”一位在河边住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回忆道。那时的淮河,虽流淌着同样的水,却因无序开采而布满伤痕,也成了沿岸群众心头的一道隐忧。

而今,再到河边走一走,看到的已是另一番光景。同样的河砂静静躺在河底,水面波光潋滟,映着蓝天白云,也映着村民从容的笑脸。河岸平整了,警示牌立起来了,巡河员的身影时常出现。曾经的担忧,被安全感取代。

这份转变的背后,是法治护航所传递的温度。它藏在细节里:公示牌上清晰的开采范围标识、便民超市里低于市价的便民用砂;也藏在补偿机制中——河砂收益被提取为专项资金,反哺乡村,用于修路装灯、设置公益性岗位、改善人居环境。《条例》不再是冷冰冰的禁止与罚款,而是将禁止转为守护,将罚款用于修复。

当法治的温度缓缓流淌,它与民声渐渐融合,汇入淮河,静静东去。我们于是明白,最好的《条例》不只是写在纸上的规则,更是流淌在生活里的温暖,是让每一位依河而生的人都能安心地把日子过好。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