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二十里河街道打造“家门口”就业新模式——

架起“暖心桥”


□本报记者 李凯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还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昨日,在信阳永豪轩家具有限公司,刚与企业对接完外包订单细节的王大爷笑容满面。他所提及的,正是羊山新区二十里河街道为帮助像他一样的银发群体就业而探索出的“个体经济+适老服务”新模式。

记者走进永豪轩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全力运转,工人们正忙碌地赶制发往欧美等地区的订单。厂区内外,一片繁忙景象的背后,是街道精准高效的助企惠民服务。

“面对企业迫切的扩产需求和部分超龄群众强烈的就业愿望,我们主动破题,创新采取‘个体工商户+企业订单’模式,为辖区内60岁以上、身体健康但因超龄无法直接签订劳动合同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帮助他们注册成为个体工商户,再联系有用工需求的企业,以‘生产外包、计件付费’的方式签订加工协议,并全程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保障。”街道营商办负责人对记者说,目前,辖区已有19名60岁以上群众通过此模式注册了个体工商户,与永豪轩公司签订了外包订单,实现了每人每月超4000元的稳定增收。

不仅关注“银发族”就业,街道还将服务延伸至更广泛的群体。早前,该街道前楼社区正式开业的“微工厂”——另一种“家门口就业”的模式正焕发着生机。

街道负责人介绍,针对企业用工紧张、租金成本高等难题,街道专项工作组盘活社区闲置资源,建立“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和“待业群体技能台账”,实现精准对接。同时,安排专人驻点服务企业,推行“分散生产”模式,有效缓解企业订单压力。目前,这座“微工厂”已为80余名群众实现了“家门口”稳定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作为全区工业企业的主阵地,该街道始终将助企服务与稳岗就业紧密结合。从年初组织企业组团参展、开拓市场,到利用社区学院平台开展电商直播技能培训,推动工业产品“触网”销售;从党工委领导积极走访,协调解决多家公司贷款融资难题,到协调上级部门开展税收政策宣讲,为企业稳健发展提供专业指导……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