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信阳正成为全国制造能力最强的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这是我市能源发展向“绿”向“新”、加速转型的一个缩影。
厚植底色,向“新”逐“绿”。作为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11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华英樱桃谷、明阳智慧能源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信钢集团实现环保绩效A级达标,天地和年产100万吨精品镀锌板项目开工建设,推动钢铁产业整体营收向600亿元迈进;河南储能电力科技电池批量生产,长园科技打造光储充微产业链,上海能辉科技新能源重卡连线成网,新能源绿色装备制造产业链入选省级培育名单……
数智赋能,加速转型。“十四五”期间,信阳入选省首批数据标注基地建设试点市,培育出一批数字转型标杆企业:羚锐制药获评省级数字领航企业,万华禾香、今上半导体等3家企业建成省级5G全连接工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华为、百度等数字巨头纷纷落子信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开建;新增省级头雁企业4家、单项冠军企业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3家,仁新实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装备制造产业突破500亿级,成为支撑全市工业的“顶梁柱”;绿色食品、时尚纺织、绿色家居3个产业稳步迈入百亿级,成为多元发展的“主力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2个新兴产业规模逐渐壮大,蓄势待发,成为拉动增长的“新引擎”……经过5年的努力,我市产业经济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截至8月底,全市工业企业总量达12863家,较2020年增加4156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达1678家,较2020年增加519家,企业梯队规模持续壮大。
招商引智增活力
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十四五”以来,全市经营主体突破54.7万户,同比增长22.04%,营商环境评价进入全省第二方阵。
“十四五”期间,《信阳市政务服务条例》正式施行,“放管服效”改革纵深推进,“三集中三到位”全面落实,“一门一窗一网一次”改革基本实现;常态化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建成信阳市企业码服务平台,推行“例会+首席服务员”制度,实现企业诉求精准响应;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获评省级“示范平台网站”,信阳成功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位列全国前百名、全省第一方阵……通过各种助企活动,各部门累计解决各类涉企问题1万多个,切实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招商热潮涌,产业踏浪来。
5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二分之一工作法”,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创新“长三角研发+信阳制造”等合作模式,聚焦“6+11+N”产业链群开展精准招商;豫东南高新区出台招商引资项目引荐人奖励办法,重奖投资引荐者……
5年来,老区由边缘变前沿,开放平台不断完善,信阳保税仓库正式获批,信商大会、信阳茶文化节成为对外开放重要品牌,与苏州等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合作持续深化。
5年来,信阳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中科院物理所等科研机构合作攻关,在“两茶”、氟化物晶体材料等领域取得核心突破;信阳师范大学信阳理工学院、信阳航空职业学院本科校区等项目加快建设,为产业发展培育专业人才。
潮涌江淮千帆竞,绿满申城万象新。“十四五”期间,信阳产业发展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将持续把“工业立市”作为战略核心,壮大“6+11+N”产业链群,培育新质生产力,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书写老区振兴新篇章。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