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十四五”期间,信阳的创新版图持续扩容。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实现了我省国家级野外站“零的突破”,一系列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相继落地或升级。创新主体培育势头强劲,通过“科技贷”等政策精准滴灌,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完整的“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园”培育链条逐步构建,形成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梯次发展的“枝繁叶茂”格局。
在关键技术攻关领域,信阳同样硕果累累。多项国家、省级重点研发项目获得立项支持,财政资金投入近亿元。一批企业在绿色新材料、深紫外光学等细分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荣誉。知识产权工作同步发力,专利奖评选、知识产权学院设立、质押融资等举措协同推进,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保障。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信阳通过设立“信阳人才日”“人才周”、组建人才集团、建设“信才之家”等举措,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国家级、省级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平台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大规模选派的产业科技特派员和“科技副总”深入基层一线,成为服务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产学研合作打开全新格局。信阳高新区成功晋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豫东南高新区和淮滨高新区加快建设,固始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光山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罗山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入选省级开发区培育创建开发区。一批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机构相继建成,为技术交易和成果产业化搭建了坚实桥梁。“十四五”以来,技术合同成交额大幅增长,是“十三五”末的10余倍,大量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通过积极的科技招商,吸引多家优秀企业入驻,吸纳大量先进技术落地。
体制机制改革则为创新“松绑赋能”。“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探索,赋予了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科技服务综合体提供精准服务,惠企政策实现“免申即享”,让政策红利精准直达经营主体,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时间节点,蓦然回首,信阳的创新答卷厚重而生动。
从高能级实验室的尖端探索到生产现场的工艺革新,从创新平台的集群崛起到人才活力的竞相迸发,这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正以创新为翼,在高质量发展的天空中奋力翱翔。
我们坚信,随着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和创新力量的不断积蓄,信阳必将书写出更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传奇。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