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点亮心灯,照见教育未来


□向炜

家校社共育并非新话题,但我市正为其注入温暖而坚实的新内涵。近日,“点亮家庭教育心灯行动”暨“家校社共育”赋能活动成功举办,这不仅是一场活动,还是一次教育本质的回归——让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成为滋养孩子的沃土(详见本报9月22日第一版)。

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现实矛盾:八成家长感到焦虑,九成家庭渴望指导,而专业支持明显不足。这种“有心无力”的普遍困境,恰恰说明家庭教育不能靠家庭“单打独斗”,更不能流于表面化的讲座与口号,而需呼唤更深层、更系统的支持。我市已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网络,包括14个市级指导机构、近3000个基层站点,以及13支专业服务团队和2000多名志愿者。通过“爱心妈妈”结对、公益巡讲等形式,“信好妈妈”品牌正悄然成长,为孩子们撑起更有温度的成长天空。

此次活动通过中国家庭教育学会、河南省教育厅专家授课,结合心理戏剧展演、讲座,以及信阳本地讲师团的互动研讨、专题微分享等形式,带来一系列接地气、实操性强的主题分享,让我们看到我市“家校社共育”行动注重唤醒而非灌输。当家长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孩子的情绪,在情境中反思沟通方式,改变的不仅是方法,更是看待教育的视角。这种“从心出发”的设计,正是“家校社共育”能够落地的情感基石。

教育不是孤军奋战的事业。点亮一盏心灯,可以温暖一个家庭;点亮万家灯火,方能照亮未来。我市的探索刚刚起步,但方向已然清晰:唯有让“家校社共育”从概念化为常态、从活动走向机制,才能为孩子托举一片更有智慧、更富温情的成长天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