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吉玲
秋雨初霁,平桥区小桥胡同更添几分宁静。
阳光漫过青砖黛瓦,金黄的银杏叶随风旋落,巷角处流水潺湲,山茶含苞,石榴垂果,渲染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巷间秋景。
82岁的纪明义老人正在平整的青石板巷道中悠然漫步。“活了这么大岁数,没想到晚年还能住在这么舒适的环境里。”纪老的笑容在晨曦中显得格外温暖,“从前这条胡同,晴天走过一身土,雨天出行两脚泥。电线杆歪歪斜斜立在路中央,夜晚黑灯瞎火,总是担心安全。”如今,这里已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小桥胡同的美丽蝶变,是一部地方性法规推动信阳市容市貌变迁的鲜活缩影。作为“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信阳,自然禀赋得天独厚,人文底蕴源远流长,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始终在探索更精细、更长效的城市治理路径。2017年,《信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应运而生,以法治方式“绣”出城市新容颜,为市民生活品质提升注入了持久动力。
那些年,街巷里的烦心事
10年前,市二高门口商户周明琴每天开门营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门前的垃圾。“隔壁小吃摊的油污顺着台阶流淌,顾客丢弃的餐盒堆积在路边。”她回忆道,“每到傍晚,占道经营的摊贩把人行道堵得水泄不通。”尽管城管部门多次整治,但由于缺乏长效管理依据,治理成果难以巩固。时任城管队员黄银银坦言:“由于执法权限和手段有限,主要采取劝导方式,遇到不配合的商户,常常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的循环。”
这样的困扰在当时的信阳街头巷尾屡见不鲜。浉河畔居民张丽芬记忆犹新:“烧烤的油烟呛得人睡不着觉,建筑垃圾未能及时清理,公共绿地部分被圈占成私家菜园……”
数据显示,2015年,信阳市城镇化率达到42.77%,市中心城区面积接近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百万大关。然而,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速度未能同步跟上,不少背街小巷出现路面破损、排水不畅等问题,部分居民小区还存在私搭乱建现象,影响了市民的居住环境和城市整体面貌。
“那几年,城市框架拉得很大,尽管持续开展了综合整治行动,面对不断扩张的城市规模和市民对生活环境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在城市管理上仍显得力不从心。”市城市管理局市容科科长李彬回忆道,“背街小巷脏乱差、占道经营屡禁不止、市政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
面对这些城市管理中的顽疾,社会各界纷纷呼吁,唯有通过制定一部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城市管理行为,破解长期困扰市民的烦心事,让信阳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品质实现可持续提升。
法规中,藏着过日子的智慧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制定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被列入2017年信阳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立法调研组深入大街小巷,倾听商户诉求,了解居民期盼,征求城管队员意见。他们白天走访现场,晚上整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为了确保立法的科学性,还专门邀请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专家参与论证。
“我们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召开20余场座谈会,收集500多条建议。”时任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冯桂荣介绍。她特别提到,在浉河区湖东街道的座谈会上,一位卖早点大爷的真心话“要是能有固定场所,我一定守规矩”,最终促成了“临时摊贩疏导区”条款的出台。这项条款既考虑了摊贩的生计问题,又解决了占道经营的难题,体现了立法的人性化考量。
在湖东街道华夏路社区的征求意见会上,居民反映集中的“宠物粪便处理难”“乱贴乱画治理难”等问题,也都转化为《条例》中的具体管理规定。
经过10余次精心修改和不断完善,2017年9月,《条例》经信阳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当月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下转第二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