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喜波 房真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校英美文学经典课程不仅承担着传授语言文化知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更肩负着思政育人的重要职责。因此,打破传统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脱节的困境,让思政教育自然融入课堂成为高校英美文学教师探索的焦点课。而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理念的引入,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即通过将英美文学经典中的文化内容、语言技能和价值导向三个层面深度融合,构建文学、语言、思政共同育人的文学课堂生态,让课程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文学教学。
一、教学理念
CLIL教学理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其核心内容是在学习学科内容的同时发展语言能力,强调内容、语言、认知、文化的四维整合。英美文学不仅是语言的载体,更是融合西方文化、历史思潮与人类价值的集中体现,其蕴含的对正义、和平、善良、责任的追求,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层面存在诸多契合之处,而CLIL教学理念恰好是文学教学与思政内容的“桥梁”。
二、实施路径
CLIL教学理念助力英美文学经典课程,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以单一课堂为主导的局限,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相关联、“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教学体系,将思政元素融入文学教学各环节。
(一)课前:精准定位内容目标,探究文学经典中思政切入点
课前准备是CLIL助力教学的基础,教师需深入了解文学作品,明确内容目标、语言目标与思政目标的结合点。如讲授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作品《小妇人》时,内容目标可设定为引导学生理解19世纪美国平民家庭中四位姐妹的成长历程,以及作品所传递的家庭、爱、责任与女性自我实现的价值观;语言目标为熟练掌握描述人物心理与成长的词汇表达;思政目标则聚焦对平凡幸福的歌颂、对独立人格的倡导,以及对友情、亲情与道德的坚守,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并认识作品的文学价值及对自身成长的启示。为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教师可发布课前任务,让学生提前阅读指定的作品节选,并设计一些与思政内容相关的讨论题。同时,鼓励学生收集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成长的案例,并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讲解女性成长故事。这一过程既让学生提前熟悉文学内容、积累相关词汇,又通过“中西方女性成长历程的对比”,为课堂思政内容讨论埋下伏笔,避免思政教育的突兀感。
(二)课中:构建“互动式”课堂,实现认知深化与情感价值共鸣
课堂是CLIL助力教学的核心场景,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驱动、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赏析文学作品内容、运用语言技能的过程中完成课程思政的价值内化。以海明威《老人与海》为例,教师可设计情景模拟和讨论活动,并播放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作者如何用一场失败的捕鱼讲述永不妥协的生命故事。从表达上,作者以冰山原则让留白产生震撼力,让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在认知上,作者重构了对成败、自然、自我的理解。在思政层面,则为读者提供了有尊严地活着的精神范本。这种多维度的融合,让作品超越了小说这一载体,成为一部关于彰显人性光辉的永恒经典。同时,要求学生分组用英语梳理故事叙事内容,结合小说情节与现实案例展开有关“人的精神觉醒”讨论,探讨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人都拥有选择精神姿态的自由,可以选择妥协,也可以选择坚守;可以选择抱怨,也可以选择搏斗;可以被现实毁灭,但绝不能放弃信念、丧失尊严。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跨越了时代与地域,至今仍能引导人们,告诫人们在自然面前保持敬畏,在困境面前保持勇气,这正是经典文学作品赋予思政教育的独特力量。
(三)课后:延伸“实践型”任务,助力思政价值转化
CLIL理念强调学以致用,课后任务需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现实生活,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践行思政理念。教师可设计“跨文化对比”和“社会实践”等任务。例如,针对伍绮诗《无声告白》中“家庭情感绑架与自我迷失”的主题,组织学生分组完成“父母是否应将自身意愿强加于孩子”的调研项目,在实践中深化对文化传统价值的理解;或让学生用英语撰写从《无声告白》看中西家庭教育异同的短文,培养文化自信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挑战与对策
尽管CLIL理念为助力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提供了创新路径,但在实践中仍需应对两大挑战:一是教师的跨学科素养需要加强,部分教师虽熟悉文学与语言教学,却缺乏思政教育的设计能力,或对CLIL理念的理解停留在内容和语言的表层;二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差异需缩小,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因担心英语表达不足,不敢参与课堂讨论,影响思政互动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英语专业需加强教师培训,通过“文学+思政+语言”的跨学科教研活动,邀请思政课、文学课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方案,提升教师的CLIL教学设计能力。
结语
CLIL教学理念为英美文学经典课程中建构思政内容提供了系统性框架,其“内容—语言—认知—文化”的整合性特征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通过教学目标的协同、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评价体系的完善,可实现语言习得、文学鉴赏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确保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文学教学中,这一构建路径不仅能提升英美文学课程的育人实效,更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批判性思维与正确价值观,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助力。
(作者刘喜波系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房真系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202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本文系2024年度齐齐哈尔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齐齐哈尔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CLIL教学理念的英美文学经典选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项目编号:QUZLTS_JG2023015)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