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熊桐柏先辈:
今夜罗山县大雨滂沱,我在何家冲的青檀树下给您写下这封信。雨水敲打您当年率队渡过的倒水河,恍惚间听见80多年前的军号声。
去年在县档案馆,我见到您留下的半幅血书。昏黄的麻布上,“救”字最后一捺被血迹晕开,像一柄刺向黑暗的匕首。讲解员说,您用这份血书动员乡亲捐出盖房的梁木,在倒水河上搭起浮桥运送伤员。如今河岸立着“同心桥”石碑,桥墩却是钢铁铸造。今夏洪水漫过桥面时,机械救援艇正转移群众,船头坐着您救过的村民后代——他胸前别着“防汛先锋”党徽,您用血写的“救”字,已化作他手臂上的救生绳勒痕。
您指挥战斗的铁皮喇叭,至今挂在何氏祠堂梁上。弹孔锈蚀的喇叭口,如今对着村小的升旗台。上周我听见少先队员用它朗诵《和平宣言》,童声撞上斑驳铁皮,竟迸出金属般的铮鸣。
您殉国前夜倚靠的青檀树,今已亭亭如盖。去年树洞突发虫害,林科所专家用显微注射器拯救它时,我忽然想起您用草药给伤员清创的旧事。当年您守护的麦田,如今飘着“罗山油栗”电商旗;您没吃上的麦饼,正变成非遗工坊的“抗战粮”糕点。
前日拜访您救下的绣娘后人何秀云。她摊开一幅《薪火图》:左边是您持枪的剪影,枪管延伸成右边绣绷上的金线。飞针走线间她喃喃:“当年您用子弹凿穿黑暗,如今我们用绣针添彩河山。”窗外,当年敌军轰炸的焦土处,光伏板正将阳光转化为电流,蓝晶板面倒映着青山如黛。
先辈,这山河已换了人间:
您血染的麻布,成了博物馆玻璃后的星图;
您嘶吼的喇叭,化作数字档案里的声纹。
若您问:“可能吃饱穿暖?”
请听这时代的回音——
光伏板下的茶园涌动着碧浪,
绣娘指尖的金线连接着星河,
倒水河的新桥上,满载油栗的货车正驶向远方……
此致
敬礼!
后辈 汪彦君
2025年8月1日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