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法治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码”上反映 及时办理


——光山县以信息化赋能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韩蕾

足不出户,只需扫码填报,诉求即可一键直通“治理枢纽”——县综治中心。光山县以信息化赋能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群众诉求一键流转、即时响应,让各类矛盾纠纷全量掌握、“一网通办”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群众感受到解纷质效的提升。

光山县居民沈女士在某洗护中心送洗的高价值品牌服装因洗涤操作不当受损,要求商家赔偿。但商家态度消极,始终未能给出合理解决方案。多次协商无果后,沈女士看到社区内张贴的公告,便向县综治中心寻求帮助。

“为最大程度方便群众提交诉求,我们建立了光山县综治中心码上反映民情直通平台,对不愿意或不便来现场反映诉求的群众,可以直接线上扫码反映。”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柏松告诉记者,县综治中心“码上反映”的二维码不仅嵌入“光山政法”微信公众号,并印制宣传页,张贴在各乡镇、街道和综治中心的宣传展板上,还覆盖到所有的村(社区),群众只需扫描任意一处二维码,即可快速进入诉求提交界面,随时随地反映问题,真正实现“家门口”的便捷服务。

7月14日,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信息平台接到沈女士的诉求,立即启动矛盾纠纷快速响应机制,并将该矛盾纠纷案件精准分派至轮驻综治中心的市场监管窗口人员,实现“群众提交—系统识别—部门转办”的无缝衔接。

市场监管窗口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沈女士,详细了解事情经过,并指导沈女士准备购物凭证、衣物受损照片等证据。当天下午,执法人员赶赴某洗护中心进行现场调查,调取当日服务记录后,确认洗涤过程存在操作不当问题。

在征得双方意见后,7月15日,县综治中心组织了一场由调解员以及双方当事人参加的“三方调解会”。

调解中,沈女士不仅拿出了保存完好的衣物购买发票,还提供了衣物洗涤后破损的照片。商家仔细查看发票和照片中衣物破损情况,承认洗涤过程中存在操作失误,但对赔偿金额提出了异议。调解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2条,明确指出商家要承担的责任,建议商家按衣物折旧后价值的30%进行赔付,但依然调解未果。

眼看双方在赔偿金额上僵持不下,调解员果断采取“背对背调解”:对商家说明拒不赔偿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及信用惩戒;对消费者则引导其考虑衣物使用时间,接受合理补偿。最终,经过反复协商,商家同意支付500元补偿金,双方签订调解协议,一场消费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我们还有线上矛盾调解室,如果当事人不方便前往综治中心,我们可以启动线上调解室,实现远程在线调解矛盾纠纷,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解决诉求。”柏松说,双方协商解决后,县综治中心在7日内对群众进行回访,确认调解协议履行情况,“群众还可通过扫码实时查询办理进度,随时反馈意见建议。”

从线上到线下,县综治中心依托信息化平台建立了全流程服务闭环。不管是线上扫码反映问题,还是到综治中心现场反映问题,所有矛盾纠纷均实行“一案一编码”精准登记制度,确保受理信息准确录入。信息录入后,系统根据纠纷类型自动分类,民生服务类事项依法转交相关部门处理,其他事项则通过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信息平台“点对点”推送至对应窗口部门,实现1小时内完成工单流转,4小时完成证据固定,24小时内促成调解,最终形成“综治中心统筹程序、职能部门落实解决”的协同工作格局。

光山县以信息化赋能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了群众办事效率和基层治理效能的双提升。据了解,县综治中心将纵向打通县、乡、村三级信息渠道,横向联动公安、检察、法院等跨部门数据,建立横到底、纵到边的基层治理信息化平台,努力实现群众诉求一网通办、矛盾纠纷一站化解,让基层治理更智能、群众生活更便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