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南大地,罗山皮影历经四百余载风雨,吐露着独特的艺术芬芳。每逢佳节庙会、婚嫁添丁,乡亲们割肉打酒之余,必得请上一台皮影戏,光影闪烁间,便是招待四邻八乡最浓的情谊。
罗山皮影,始于明代嘉靖年间,薪火相传至今。它操演的是“二水影子”(约60厘米高),影人制作堪称一绝!精选的上好牛皮或驴皮,经浸泡、刮脂、清漂、锤锻,变得“硬如铁皮,韧似丝绢,亮若明镜”。匠人们一丝不苟地“过稿”祖师传下的图样,行刀如飞,棱角分明处显英气,圆润飘逸处见柔情。旋即敷上稀绿、丙红、肤青、藤黄、焦黑5种传统色彩,再用秘法熬制的桐油固色,影人瞬间光艳照人、历久弥新。最后巧手“连缀”,以3根灵巧的石竹棍(支棍)操控,影人立刻“活”了!一举手一投足,俯仰屈伸,演尽世间百态,正所谓“皮影戏好学,三根棍难戳”。
一方亮子(幕布),七人戏班(俗称一担箱),便能演绎乾坤。其唱词雅俗交融,既有古诗雅韵,也有俚语诙谐。道白更是用地道豫南方言,夹着农谚笑谈,活色生香。音乐高亢明亮,唢呐代腔悠扬婉转,曾分东西两调,文武各有千秋。剧目包罗万象,从《封神》《三国》到乡村轶事,老艺人口传心授达数百本。
罗山皮影的演出充满仪式感。搭台简朴,“六条板凳七扇门”的老话犹在耳畔。“偿台”仪式尤为特别,主家备好三牲祭礼红封子,鼓乐鞭炮中祈福还愿,太白金星开场,神戏唱响祈愿。这光影艺术早已融入豫南人的血脉,鼎盛时全县47个戏班活跃山乡,观众动辄千百人。它更声名远播:20世纪40年代影人远销美国;詹国祥前辈将技艺带至中国台湾、美国;改革开放后影人“眼动嘴动”,登上中国美术馆,被外国学者研究,凤凰卫视录制传向海外。
自汉宫方士为武帝解相思而创影人,这光影传奇便流传千年。在罗山,它化作乡野的欢歌,承载着豫南人的喜怒哀愁与虔诚祈盼,于方寸帷帐间,摇曳生姿四百载,映照古今情长。
(本报记者 周涛 袁野 整理)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