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优化路径


罗刚 肖玉盛 赖足兰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动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其人才培养质量与供给结构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进程与成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发展仍存在供需对接不够精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服务支撑体系尚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亟需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系统探索优化路径,全面提升服务效能,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强劲的职教力量。

一、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高等职业院校要紧密围绕区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一是建立健全需求响应机制。联合地方政府、农业部门、涉农企业及乡村社区,构建乡村人才需求监测与预警平台,定期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引导职业院校精准设置智慧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冷链物流、乡村治理等紧缺专业。二是打造特色专业集群。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推动职业院校聚焦现代农业、绿色生态、乡土文化等领域,建设一批服务乡村优势产业、新兴业态和民生改善的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形成与区域乡村产业体系相匹配的专业结构。三是设立“大师工作室”。以职业教育改革或科研实训项目为载体,成立一批“大师工作室”,合作共建科研试验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培育本土化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要打破传统育人壁垒,推动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与乡村生产实践深度融合,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建设者。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机制。与县域重点企业、产业园区、示范合作社等共建产业学院、订单班,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组织教学实训,使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就业需求。二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职业院校要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强化服务意识,对传统专业进行调整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培养能够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三是构建课程模块机制。创新课程设置,将传统的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个性化制定学习模块。结合产业发展,注重模块内容更新,确保学生学有所获。四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课堂学、基地练、田间干”的实践教学链条,建设高水平涉农实训基地和乡村实践驿站,广泛开展项目式教学、现场教学、劳动教育,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五是强化数字素养培育。将数字技术应用、新媒体运营、数据分析等纳入人才培养通用能力模块,培养适应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需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高等职业院校要提升师资水平与乡村人才培养需求的契合度,着力建设一支既精通理论又熟悉乡村、具备教学能力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拓宽师资来源渠道。积极引进涉农企业技术专家、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担任产业导师或兼职教师;建立教师定期到乡村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参与技术研发,加强教师与乡村及乡村企业的交流,提升其实践指导能力。二是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依托高职院校、龙头企业、培训基地,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基地,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培训,重点强化教师的乡土情怀和涉农技术技能。三是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对教师的创新教学成果进行肯定和奖励,为教师成长提供广阔空间,提升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赋能现有乡村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要超越学历教育范畴,面向广大农民、返乡务工人员、乡村干部等群体,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服务。一是开展精准技能培训。针对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推广应用培训以及创业能力、经营管理等专项培训,提升在乡人员就业创业能力。二是改进培训各环节。培训前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正视学员问题,挖掘学员潜能,开发乡村职教“金课程”。培训中期,创新课程组织形式,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满足学员多层次学习需求。培训后期,开展教学评估,完善跟踪服务,打造一批一流乡土课程。三是建设乡村学习平台。依托职业院校资源,在县域或中心镇建设集教学、培训、技术推广、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开放式学习中心,通过送教下乡、线上学习、学分银行等方式,为乡村居民提供灵活便捷的终身学习机会。

五、完善协同机制建设,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系统推进需要各方协同发力。要构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乡村社区等多方协同机制,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服务共同体。一是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地方政府应加强统筹规划,出台激励政策,引导职业教育资源向乡村领域倾斜,并在项目审批、资金投入、用地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与县域产业园区、重点乡镇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中心,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品种改良、社会服务,将学校的知识技术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实效。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深度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是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高等职业教育要紧贴时代要求,聚焦乡村所需,优化供给质量,深化融合机制,构建高效协同的服务体系,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培养造就大批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系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肖玉盛系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助教;赖足兰系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助教;本文系中国地质学会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分会2023年度开放基金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策略研究——以赣南高职院校为例”研究成果)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