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先辈:
您好!
展信时,我刚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完“海带提碘”实验。分液漏斗里分层的液体在灯光下泛着幽蓝微光,恍惚间就想起教科书里那张泛黄的插图——1937年,一群穿工装的人围坐在简陋工棚里,面前的陶瓮与铁锅正蒸腾着热气。图下注解写着:“后方军民土法提炼化工原料支援前线”。
我总对着这张图出神。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我比谁都清楚那口陶瓮里的“学问”:用草木灰与石灰水反应制氢氧化钾,用土法蒸馏提纯酒精,甚至用食醋与蛋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这些如今看来基础的化学反应,在当年缺医少药、物资匮乏的境况下,不知要经过多少摸索才能掌握。史料记载,那时的化工从业者为提纯一点硝酸钾,要在盐碱地里一锨一锨刮硝土,用麻布反复过滤,在铁锅里熬到深夜,锅沿结出的白霜,便是他们给前线的“弹药”;为配制消毒用的碘酒,要把仅有的酒精反复蒸馏,用瓷碗小心溶解碘片,每一滴都得省着用——因为他们深知,这透明液体里装着战士们活下去的希望。
上个月给学生讲“元素周期表”,讲到氟、氯、溴、碘那一行时,我特意翻出那张工棚插图。“你们看,先辈们当年未必认得全这些元素的符号,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让它们成为抗敌的力量。”我指着图中一人手里的算盘说,“他在用计算结晶水含量的方法控制纯度,和你们现在用电子天平称量试剂,本质上并无二致——都是用严谨对抗困境。”有个学生忽然问:“他们会遗憾没有像样的仪器吗?”我说:“他们的遗憾,早已化作我们今天的底气。如今实验室里的每一台分光光度计、每一套回流装置,都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回想起读研时,学校组织参观本地化工研究院。在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科研人员正调试检测芯片材料纯度的仪器,屏幕上跳动的分子结构图细密如网。负责人说,他们攻关的新型催化剂能让化工生产纯度提高三个百分点。“别小看这三个百分点,当年若有这技术,先辈们熬硝石能少走多少弯路。”他的话让我想起课本里的“侯氏制碱法”——侯德榜先生在抗战时期坚守研究,用独创工艺打破国外垄断,那句“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一定能做到”,不正是先辈们百折不挠的生动写照吗?如今,从芯片材料到超导薄膜,从工业催化剂到环保吸附剂,我们正以更高的科技水平,延续着这份“不服输”的精神。
昨天查看学生实验报告,有个孩子在反思里写:“原来氯酸钾不只是课本里的化学式,是1937年陶瓮里的星火,是现在工厂里的化肥,是科学家们正在攻克的新能源材料。”忽然觉得,这或许就是化学的“传承反应”:先辈们以血肉为“反应物”,以信念作“催化剂”,在历史的“反应釜”里,生成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发展。而我们,正以知识为“原料”,用创新作“条件”,继续生成着更美好的未来。
作为化学教师,我常对学生说,实验室“安全守则”的第一条,其实是“铭记”——铭记1937年那些在工棚里、山洞里、战火中与化学元素为伴的先辈。他们让我们懂得:化学从来不是冰冷的试管与公式,而是能守护家园、改善生活、推动时代的力量。就像现在,我们研究降解塑料技术以守护环境,研发新型肥料以助力脱贫,攻关医药中间体以对抗疾病,这些都是先辈们当年“为了家国”的精神延续。
此刻,窗外月光落在实验台上,烧杯里的蒸馏水映着星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忽然想起那句话:“和平年代的每一次实验,都是对战争年代最好的纪念。”先辈们,你们当年守护的“中华”,如今正借科技的翅膀飞向更远的地方。请放心,我们会把你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写进每一堂化学课,教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知道,试管里的每一次反应,都连着你们当年的期盼;课本上的每一个方程式,都在诉说着:后世安稳,再无硝烟。
此致
敬礼!
淮滨高级中学化学教师郑俊英
2025年8月15日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