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从始至今,信阳立法工作都展现出确保质量的关键——将法规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
构建以新县1个国家级、光山和固始2个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为引领,50个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为基点,代表联络站、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代表线上履职平台等为依托的纵向贯通、横向覆盖的民意征集网络,让原汁原味的基层声音直达立法机关;
实行重要立法项目人大和政府分管领导共同担任组长的“双组长”制,创新建立“起草专班+业务专班”的“双专班”起草模式,常态化开展与政协委员的立法协商,充分发挥市人大常委会决策咨询专家和法律顾问等专家智库的“外脑”作用;
两度通过媒体全文公布法规草案,线上线下同步推送至全市近200家单位、1.7万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和街道议政代表,广泛征集意见;
针对法规所涉领域,定向召开市县有关职能部门、经营主体、利益相关群体、行业专家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论证会,听取各方意见;
专门召开律师代表座谈会,精准吸纳法律专业意见;
每一部法规的诞生,都是一次凝聚广泛共识和智慧的合力攻关。
广纳民意,精雕细琢,终成良法。
《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获批时,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纷纷评价:“选题很好,很有特色,在我省传统村落保护立法工作方面带了个好头。”《信阳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催生责任链全线织密,2024年5月11日,淮河水利委员会在信阳召开淮河流域采砂管理工作会议,推广依法治砂的“信阳经验”。2025年,信阳毛尖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持续攀升,以81.78亿元位居全国前三,彰显出法治护航下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惠民生,用小法条撬动大治理
法者,治之端也。
十年立法,尽是发展和民生堵点的制度性突破!
其中,有“问题在哪里,立法就跟进到哪里”的精准发力——
针对城市内涝、环境污染、水质安全、城市交通安全等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城市排水管理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鲇鱼山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管理条例等法规聚焦问题难点堵点,坚持治标治本相统一。
其中,有“痛点是什么,立法就做减法到哪里”的务实取向——
停车场建设管理条例规定政府定价停车场免费停放不少于30分钟,鼓励公共停车场和其他专用停车场免费向公众开放,缓解群众临时停车难;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拆除公厕收费门槛,明确全天免费开放;
城乡社区治理促进条例推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成为与综治、信访、网信、司法等信息互通共享的“民生枢纽”,使居(村)民合理诉求和城乡社区治理共性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细观信阳所立的16部法规,都是在聚焦问题中产生,又在实施中推动问题深层次解决。
停车难,催生专项规划——2035年前,中心城区将建成5.7万个公共停车位,改写老百姓停车难的日常叙事;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实施以来,推动整改相关问题近50项,成立了260余人的业余文保队伍,护航红色保护“最后一公里”。“十四五”期间,全市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入191.5亿元,红色资源正持续赋能老区振兴……
为民立法,不止于纸面。法条既要规范当下,更需引领未来。
十年间,信阳创新探索从立项起草到贯彻实施、跟踪问效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让每一部法规都成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城乡发展的治理利器。
高度重视法规宣传贯彻,在立法过程中全程宣传,将立法的过程切实转化为普法的过程。每部法规实施前召开新闻发布会,汇聚媒体之声、专家之智深入解读,掀起宣传高潮,营造社会共识;实施后开展执法检查“回头看”,深入社区巷陌、河岸茶园,以解剖麻雀之姿检验法规落地实效;建立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创新引入第三方评估,让每部条例持续释放治理效能。
十年立法路,勾勒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立体图景。这些满载民意的法规,正以“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实效,从文本走向生活,从纸面融入民心,书写着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信阳答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