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梅 董丽
在当前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方向。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思政课教学评价正从传统的“知识导向”“结果导向”向“价值导向”“过程导向”和“发展导向”转变。在此背景下,我校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聚焦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系统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致力于构建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新型评价体系,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评价存在诸多结构性矛盾:一是评价目标偏离育人初心,过度强调知识掌握和考试分数,忽视学生思想成长、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内在规律;二是评价主体单一,主要由管理者、教师主导,缺乏学生自我评价、同行互评以及社会力量的参与;三是评价指标线性化、标准化,难以体现思政课的情感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特点;四是评价方法机械化,依赖期末一次性评分或问卷调查,缺乏对教学全过程的动态监测;五是评价结果应用不足,往往“评而不用”“评改脱节”,未能形成有效的反馈与改进机制。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思政课育人实效的提升。
为破解上述难题,研究团队深入省内多所院校开展实地调研,累计发放学生问卷5000余份,访谈一线思政课教师近百人。调研数据显示,超过75%的教师认为当前评价“过分注重量化考核,忽视育人过程”,82%的学生希望评价能“真实反映个人思想成长、价值认同与社会实践表现”。这一数据深刻揭示出传统评价模式与新时代育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位,也凸显了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针对评价理念滞后的问题,我校明确提出从“管理本位”向“师生本位”转型,强调评价的发展性、激励性和诊断性功能,弱化其甄别、筛选、问责色彩。我校引入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提出的CIPP评价模式(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将评价贯穿于教学设计、实施、反馈与改进的全过程,推动评价由“证明”走向“改进”。同时,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标准制定、开展自我反思、同行互评,增强其责任感与内驱力。
在评价体系构建方面,我校创新性地建立了“六位一体”多元协同评价机制,即由校领导、教学督导、专任教师、学生代表、行业企业专家、校外思政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评价过程。这一机制有效打破了传统评价中“自上而下”的单向模式,实现了多主体、多视角、多维度的综合评判。特别是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我们将“工匠精神”“职业伦理”“社会责任”等职业素养要素融入评价指标体系,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
为解决评价方法单一的问题,我校与精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精华智慧课堂”教学评价平台。该平台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学习分析技术,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行为、课堂参与、互动频率、情感态度等多维度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例如,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记录课堂讨论活跃度,通过行为分析算法识别学生专注度变化,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分析学生作业中的价值倾向。这些数据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精准的教学反馈,也为学校层面的政策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评价标准与指标设计上,我校摒弃“唯分数论”和“经验主义”,围绕“价值塑造+行为养成”双核心目标,构建了涵盖教学目标适应性、教学内容时代性、教学方法创新性、教学效果显著性、实践育人融合性五大维度的综合评价框架。其中,过程性评价权重提升至60%、终结性评价占40%,突出对学生日常表现、实践活动、思想动态的持续关注。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我们将志愿服务时长、社会实践报告质量、班级民主议事参与度等纳入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行中悟”。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改革的成效在于落地。自2024年秋季学期全面实施新评价体系以来,我校累计组织各类评价活动覆盖师生7000余人次,收集有效反馈意见300余条,逐步建立起“评价—反馈—诊断—改进—再评价”的闭环运行机制。数据显示,新体系实施后,学生对思政课的整体满意度稳定在90%以上,课堂到课率保持在95%以上,思政类实践活动参与率较改革前提升近30个百分点,学生在省级以上思政类竞赛中获奖人数同比增长35%。这些数据充分表明,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激发教学活力,提升育人实效。
此外,我校还注重评价结果的深度应用。一方面,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教学评优挂钩,激励教师主动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为每位学生生成思想发展画像,用于学业指导、心理辅导与职业规划。这一系列改革实践不仅在校内取得显著成效,也为区域乃至全省高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相关成果论文已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立项省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2项,举办经验交流会2场,被省内多所院校借鉴应用,形成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
展望未来,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统一标准与校本特色之间取得平衡?如何科学处理定量数据与定性判断的关系?如何进一步完善评价结果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升学就业推荐中的应用机制?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下一步,我校将继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完善动态调整的指标体系,增强其灵活性与适应性;二是优化“智慧评价”平台功能,提升数据分析的智能化水平;三是健全评价结果应用机制,推动评价从“教学管理工具”向“育人支持系统”跃升。
总之,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统一,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推动思政课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育人”的根本转变,为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芦梅系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教授;董丽系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数智赋能: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4SJGLX1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