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树立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


王姣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取得了显著成效,解决了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党风政风社风明显好转。但是,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作为作风问题的核心,更需要在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上久久为功、笃行不怠。其中,领导干部能否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亲疏好坏,也是解决干部作风问题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着力点。

领导干部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能够直接反映出领导干部从政干事、决策部署的价值取向。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权力观异化、政绩观扭曲、事业观错位的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也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破坏了党的执政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根基血脉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防止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发生。党章明确要求,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这是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群众自觉行动的基本要求,也是防止党在执政之后脱离群众这个最大危险的关键环节。然而,一些党员干部缺乏为群众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群众面前盛气凌人、冷言冷语,对群众颐指气使,一副“官老爷”做派,不为群众办实事,甚至损害群众利益,违反群众纪律,乱作为、慢作为、不作为的现象仍有存在,这表面上是工作能力和态度问题,本质上是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在作祟。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始终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政治要求和政治立场。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树立宗旨意识,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摒弃为群众办事就是对群众的“恩赐”的错误观念,积极回应群众的正常诉求,改善服务态度、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工作效能,努力克服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要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拧紧思想“总开关”。许多落马官员在忏悔录中都提到腐败的缺口往往源于思想懈怠和精神滑坡,思想这个“总开关”一旦被打开,就难以抵挡住各种诱惑。思想这个“总开关”为什么能够被轻易打开,究其原因,有理想信念不坚定、入党动机不纯、宗旨意识淡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未解决好,等等。此外,我们不能忽视没摆正公与私的关系这个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诚心诚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用权谋事、做人处事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领导干部只有摆正公私关系,不利用公权力谋求个人私利,才能做到一心为公、一心为民,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践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要带着感情去做接地气的工作,抓好实践“练兵场”。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做群众工作时没有经验,曾忽视过这一点,走在群众中间却说着群众听不懂的话、办着群众看不懂的事,很难达到有效沟通。通过调查研究,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很快掌握了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党群干群关系逐渐好转,为革命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时至今日,在一些党的干部中仍存在调研时“蜻蜓点水”、处理群众矛盾时“嫌贫爱富”、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时“大水漫灌”等突出问题,既不愿向群众倾注感情、换得真情、通达民情,又常做些伤害群众感情的表面文章,严重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群众的向心力。党的干部肩负着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使命,在实践中要经常反思工作“为了谁”,时刻警惕脱离群众,做到接地气、通下情,厚植为民情怀,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党员领导干部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关键力量,要持续改进作风,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做到为民用权、为民造福、为民奋斗,坚持群众观点,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永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作者单位:中共信阳市委党校)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