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时节,虽名义入秋,但“秋老虎”凶悍,高温余威不减,空气湿度依然较大,形成典型的“湿热交加”气候。能否顺应天时,科学调养,直接关系到身体能否平稳过渡,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避免因夏秋之交的剧烈变化埋下健康隐患。
市民王阿姨习惯清晨天未亮就去浉河公园晨练,一身大汗后又贪凉吹风,回家不久就开始咳嗽、鼻塞,这是温差变化、湿邪侵袭导致的。再如小李,贪图一时爽快,运动后猛灌冰镇啤酒,又在空调房内直吹(冷风),当晚就腹痛腹泻,这是寒湿直中脾胃、损伤阳气所致。眼下这个季节,若忽视养生,还易诱发旧疾。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以 “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举行新闻发布会。多位权威专家提醒,处暑养生贵在“顺时”与“平衡”。要科学进行“秋冻”:随着外界寒气逐渐加重,体内阳气逐渐衰减,需注意肩、腰、腹等部位的保暖;对于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儿童、孕产妇及慢性病患者,不能简单追求速效“秋冻”,要注意早晚适当增添衣物。同时,缓解秋乏可从午间小睡20分钟开始,成年人可按揉手腕处的太渊穴、神门穴;儿童可揉搓耳根、按揉三角窝、提拉耳尖、按揉耳垂。
科学调养身体,还需在饮食上做到“清润祛湿”。信阳特色的麻鸭汤中可加入薏米、赤小豆,以增强祛湿效果;本地当季的菱角、芡实是健脾祛湿的佳品;制作豆浆、粥品时,可添加绿豆、山药,以提升养生功效。在起居方面,要保证充足睡眠,合理使用空调(避免温度过低或直吹);在心情调养方面,可品饮淡雅的信阳毛尖,聆听舒缓音乐,保持心境平和,以抵御“秋老虎”带来的烦躁情绪。与此同时,要抓住早晚凉爽时段,选择沿河散步、慢跑或打太极等运动方式,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运动后要及时更换干爽衣物。
总之,此季节养生,贵在“平衡”与“顺时”,需牢记“润燥不助湿,祛湿不伤津,运动不耗气”的原则,根据自身体质和环境变化,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方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