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依钒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抗战胜利的烽烟远去80载,我们该如何纪念?对于老区信阳的青少年来说,答案不在肃穆的会场,不在静态的教科书,而是蕴藏在脚下的土地。
前不久,本报面向全市学校开展“给1937年先辈的信”征文活动。收到的稿件让人动容——商城县13岁少年深情缅怀家乡抗日英烈赵崇德,字里行间蕴含少年强则国家强的不凡心性;就读于信阳师范大学的湖北学子以跨越时空的桂花香串联起大别山抗战史,民族复兴的青春力量在笔端澎湃。
红色信阳是一座用英雄热血浇铸的城市。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信阳儿女更是以血肉之躯挺起民族脊梁,用生命筑起捍卫家国的钢铁长城。
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二、三批国家级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中,信阳籍英烈就有13位:有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以血肉之躯炸毁敌机24架的“夜老虎”赵崇德;有在长乐村战斗中身先士卒、壮烈殉国的八路军名将叶成焕;有坚持大别山艰苦卓绝游击战、打响新四军抗日第一枪的高敬亭。他们的热血早已化为不朽的基因代代相传,成为这片红色热土最深沉的精神密码。
信阳的山峦河川曾是抗日将士浴血的战场。峡口阻击战的惨烈拼杀是气吞山河的壮烈史诗,四望山红色革命遗址群处处透着血与火淬炼出的信仰。这不是战争记忆的碎片,而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精神坐标,是民族基因链条上不可断裂的一环,是民族复兴伟业征程中弥足珍贵的力量之源。
传承从来不是短暂的瞻仰和单向的灌输,而是信念与信念的相遇,精神与精神的链接。生长在大别山这片英雄的土地,当战场遗迹转化为红色教育基地,当赵崇德、高敬亭、叶成焕烈士们的后代向群众讲述浸透血泪的家国史,当青少年们沉浸式了解家乡英烈的成长经历和精神轨迹,以今日之青年书写对先辈最真挚的纪念,历史便真正活在了当下,民族精神得以薪火相传。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