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从“挣洋钱”到“传文化”

豫南刺绣惊艳亮相西甲联赛


本报讯(记者 李浩)“咱村的绣品登上了西甲联赛!”8月26日,喜讯像长了翅膀,在新县田铺大塆的村头巷尾飞传。不久前,产自大别山革命老区的豫南刺绣跨越两万里,登上了西班牙西甲联赛的舞台,作为文化交流礼品赠予瓦伦西亚和莱万特球队,赢得一片赞叹。

豫南刺绣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留守妇女纯手工制作为特色。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田铺大塆考察时,曾购买了3双纯手工制作的绣花鞋垫。如今,这批凝聚乡土温度的绣品,正从深山走向世界。

促成这次新县非遗“走出去”的,是新县籍退役球员袁业隆。他曾效力于西甲莱万特俱乐部,如今心系故土,主动牵线搭桥,让家乡非遗登上国际体育舞台。

豫南刺绣亮相西甲,不是偶然。有着“中原新侨乡”之称的新县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有数以万计的新县人走出国门务工创业。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资金与技术,还开阔了老区人民的国际视野,织就了对外交往的人文纽带。

如今,从输出劳动力到输出文化产品,新县实现了从“挣洋钱”到“传文化”的深刻转型。昔日绣娘飞针走线为补贴家用,如今一针一线绣出的是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时代画卷。

“让文化产品走出去,是我们激活非遗的不懈努力。”新县田铺乡党委书记李文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田铺大塆近年来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托大别山革命老区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探索‘非遗+’多元发展路径,让传统技艺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以豫南刺绣为例,新县通过“公司+绣娘+平台”的创新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同时通过“非遗+文创”“非遗+体育”,将豫南刺绣打造成具有当代价值和国际传播力的文化标识。“这是一场文化的双向奔赴,也是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故事。”李文林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