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凯
“真没想到头茬稻收成就这么好,比往年单季稻还多!”8月15日,在羊山新区彭家湾乡张岗村20亩再生稻田边,种粮大户徐宏民黝黑的脸上绽放着笑容。他捧起一把刚割下的饱满稻谷,指尖摩挲着谷粒,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在现场看到,收割机驶入稻田开始作业。机器前方的割刀切断稻秆,稻穗被卷入机器内部。随后,金黄的稻谷从机器侧后方的卸粮口持续流出,落入旁边跟进的运粮车车厢里,空气中飘散着新稻谷的清香气味。张岗村再生稻的首次收割就此开始。
徐宏民心中盘算清晰:头茬稻谷亩产已稳稳上了400公斤,归仓后,只需精心蓄留稻桩,约两个月后,第二茬稻穗便能再次压弯枝头,可望再添数百斤收成。再生稻“一次播种,两季收获”的独特优势,已从农技手册上的理论,化为他手中沉甸甸的回报。
徐宏民并非孤独的探路人。今年4月,在农技专家的细致指导和政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他率先在村里尝试再生稻种植。从最初的犹疑观望,到今日的坚定信心,他的转变深刻印证着科技兴农的力量。
“再生稻技术的核心在于‘蓄留稻桩’,使稻株在首季收割后能再次生长抽穗。相较于传统双季稻,这项技术省去了第二季整地、育秧、插秧等劳作,还减少了水肥投入,具有节本增效和生态友好的特点。”徐宏民对记者说。
看着金黄的稻谷流入粮车,驻村第一书记彭湃满怀信心地表示,徐宏民的成功实践,是该村推广再生稻技术最好的“活教材”,“一次播种、两季收成”,既鼓了农民的钱袋子,也契合绿色农业发展方向。
稻浪起伏,金谷归仓。再生稻的丰收,不只是徐宏民个人勤耕的回报,更是“藏粮于技”战略在乡村田野间落下的坚实一步。金秋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更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