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文旅发展贵在创新


□李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令人神往,今年暑期旅游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繁荣之下,并非所有景区都能共享红利。尤其对于一些老牌景区而言,经营好了“碧波景”,未必就能吸引来“画中人”。

新闻报道显示,存在一些极具反差的现象:尽管假期大部分景区人潮涌动,但一些坐拥稀缺自然资源的知名老牌景区,却因“亏损”登上热搜。

明明手握文旅富矿,风景依旧“能打”,为何这些景区还会陷入亏损困境?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旅游市场的竞争格局已步入红海。曾几何时,一块5A级景区的金字招牌还是“香饽饽”。如今,层出不穷的新兴网红城市、独具特色的小众旅游目的地正在不断分流客源。在供给增加、选择多元的时代,稀缺自然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在下降。​

抛开外部环境看内因,最关键的还是要增加创新供给。

在当下的文旅市场中,越来越多的景区在拓展会展、演艺与旅游联动的新体验,年轻游客越来越偏好自驾、定制等个性化出游方式。如果老牌景区还停留在过度依赖跟团游和门票收入获利,固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发展路径,就难免经历转型的阵痛。

破局的出路,在于跳出惯性思维,直面重构竞争力这一核心命题。要么大胆将时代脉搏、新鲜元素注入旅游体验中,锻造出无可替代的“唯一性”;要么精耕细作、悉心打磨,以无微不至的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当然,跳出惯性依赖前,要问清楚“凭什么让游客非来不可?”“怎么才能不做一次性买卖?”拿古镇游来说,当游客初次踏入青石板巷,或会被“小桥流水”的古韵惊叹。但看过10个古镇后,“似曾相识”的审美疲劳就会涌上心头。反观近年来爆火的旅游城市,其旅游资源可能并不丰富,但交通便利省心、环境干净卫生、服务热情贴心,让游客更愿意故地重游。

创新为源,特色铸魂,方是文旅发展常青之道。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