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转 圈


赵主明

夏日的傍晚,像一幅被岁月晕染开的水墨画,有着独特的韵味。有的人,脚步匆匆,在忙碌中追逐着生活的节奏;有的人,则悠然自得,在闲适中享受着时光的静谧。我,属于后者,这份闲适,已经伴随我15年了。

我的闲适,始于退休那一刻。在那之前,盛夏高温的天气里,忙碌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焰,紧紧包裹着我,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从未有过片刻停歇。

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回到9岁那年。在那个充满蝉鸣与欢笑的夏日,暑假成了我们男孩子最快乐的时光。宅子上的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像一群欢快的小鱼,脱光了衣裳,纵身跳进沟塘里。我们在水中嬉戏,击水时溅起的水花,如同晶莹的珍珠;扎猛子时潜入水底,仿佛与水融为一体;仰泳时惬意地漂浮,感受着水的温柔;打水仗时你追我赶,笑声回荡在整个沟塘。直到夕阳西下,太阳渐渐隐去光芒,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爬上岸。

19岁,我担任了生产队会计。这个夏天,我忙碌在田间地头。有时,我戴着草帽、卷起裤腿,在秧田里仔细地拔除稗子,每一株杂草的拔除,是在为庄稼的健康保驾护航;有时,我舞起锄头,在地里奋力锄去野草,让庄稼能更畅快地吸收养分。傍晚时分,暑气稍退,正是野外劳作的好时机,我依旧不知疲倦地忙碌着。

29岁,这个夏天于我而言,多了几分无奈与忧愁。我在南湾水库大坝附近的疗养所里,与几个慢性病友相伴。我们已经相处了半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身体遭遇的这一劫,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我措手不及,满心都是倒霉的感慨。

39岁,我成了一名新闻工作者。这个夏天,我或是坐在办公桌前奋笔疾书,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在谱写生活的乐章;或是穿梭在企事业单位、工厂、商店、学校进行采访活动,眼睛时刻盯着那些可写的东西,不放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线索。

49岁,我依旧在工作的轨道上稳步前行。常规的工作是坐在办公室里爬格子,逐字逐句地审阅每则信息,无论是上报的、下发的,还有督查报告、领导讲话稿、起草的文件文稿等,每一份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59岁,我与爬格子的缘分仍在延续。政治协商的方案、政协委员视察报告、政协提案办理进度、政协委员活动简报、社情民意反映、委员活动风采等,白纸黑字,都承载着责任与使命,丝毫不敢懈怠。

69岁,我宅在家里,很少出门。每天的生活简单而重复,看书、看报、看手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浇花时,看着那娇艳的花朵绽放,心中满是喜悦;拖地、洗衣服,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码文字时,思绪在笔尖流淌;弹古琴时,悠扬的琴声在空气中回荡。虽说是闲着,但日子倒也过得充实。

如今,转圈成了我追求健康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大院里有片半圆形空地,走一圈正好80步。多年前,这里打了水泥地面,后来又安装了健身器材,人们可以在这里拉拉胳膊、压压腿、滚滚腰、转转背。而我,只习惯转圈。转着,默数着,一圈、两圈、三圈……就像小时候推磨一样,重复着同一个动作,边转边默记着圈数。

推磨,是我小时候常干的事情。推磨的活本该由驴来干,把驴拉进磨道,戴上套、捂上眼,对着屁股拍上一掌,大声说道:“走!”驴就乖乖地围着磨,转起圈来。可当时家里穷,没有驴,无奈之下,只好人干驴活。

那时候,庄子上有盘石磨,支在我家厨屋里,供全庄子人使用。伏天,屋里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母亲大都选择在半下午来磨面。她是旧社会过来的人,裹着小脚,力气不大,行动也不便。我从小就帮助她抱着磨棍转圈。

刚开始转圈时,我很不适应。不说累不累,单是在那闷热的磨道里连续转圈,就让人受不了。转着转着,头晕、恶心,只好停下来歇会儿再转。后来,时间长了,转得多了,渐渐也就习惯了。

如今在这块空地上转圈,纯属没事找事。每次与老伴转圈,她都带上手机。手机上下载有自动计步软件,还能同步朋友圈,随时可以浏览朋友的运动步数。每天,她总要看看谁的步数多。而她本人日行目标是一万步。

我对这样的活动并不感兴趣,也无心与人攀比日行步数的多少。但我心中藏着一个小小的计划,每天运动一个半小时左右。今年以来,我常在此地转圈,早晨30圈,下午30圈,晚饭后30圈。一天转够90圈,大约7000来步。

此地离山不远。山上茂林修竹,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山下野草丛生,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清新的空气里飘着草木的香气,随风扑面而来。虽然在闷热的天气里转得大汗淋漓,但感觉神清气爽,腰也不疼、腿也不酸。

老伴转内圈,我转外圈,边转圈边聊天。没有固定的话题,想到啥就聊啥,天南海北,皆属闲话。但我们不说大话、不说假话、不说空话、不说虚话。常聊的内容是往事,那些艰难的岁月、顺遂的日子、辛酸的过往、快乐的时光,都历历在目。“过去的事忘不了,眼前的事记不住。”上了年纪的人,大多如此。专家说,这不是毛病,记忆力减退是老人的必然。

既然是必然,就规避不了,也难以逆转。但常动脑子,可以减缓衰退的速度,有益于防范老年痴呆。老年痴呆了,是人生的悲剧。我的朋友和同事中,就有患了老年痴呆的,连老朋友也认不出来了。家人不敢让他独自外出,怕他忘了路,摸不回家门。

就此角度而言,七老八十还能快步转着圈儿,也算一种福分。有位同大院居住的老人,年近90,患过脑中风。每天他也出来转圈。虽然一步一颠,步步吃力,但依然坚持走路。了解他的人说,老头子40多岁时就这个样子了,如今40多年过去,依然如此。几十年来,他坚持走路,日行不止。搬到这个大院里居住以后,天天沿着院内水泥路转圈。不然的话,哪有今天的状态。我打心眼里佩服他坚韧的毅力。

有一次转圈,我联想到人生过程的意义。人生,不就是转了个圈圈么?小时候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大人帮助;及至年老体衰,也可能生活不能自理,反过来靠孩子帮助。“小时候四条腿,长大了两条腿,老了三条腿。”人老了,不仅身体变了,性格也变了,人称“老小孩”:计较多了,性格弱了。“小时候偎妈妈,老了偎儿女。”从小到老,似乎转回了原点。

夏天转圈,最令人讨厌的是蚊子。小时候只有夜蚊子,白日里尽管放心。现在,不知从哪里生出了那么多花斑蚊子,叮人全天候,防不胜防。每天我都小心翼翼,可还是被叮咬,鼓出多个包包,痒得钻心。哪一天,谁能消灭掉花斑蚊子,肯定受人称颂,成为促进人类健康的大功臣。

为了防止被花斑蚊子叮咬,转圈的时候,我手拿芭蕉扇,有时候是蒲扇。边转边扇,前扇后扇、左扇右扇、上扇下扇。边走、边扇、边叙、边记着圈数。转够30圈,大汗淋漓,衣服汗透,贴在前胸后背上。

好了,午休之后,啰啰唆唆写下上面几行文字。看看时间,已过下午5点钟,又到了出去转圈的时候了。

坚持转吧。再转3年,恰逢79岁。如果继续转上10年,89岁;其后再转10年,99岁。按如今的科技发展水平,“人活百岁不是梦。”活到那个份上,仍可以去户外转上几圈,那才叫“人生圆满,福祉百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