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
近期,我市中心城区各社区党组织纷纷推出“爱心暑托班”“公益暑期活动”等解决群众暑期“带娃难”的志愿服务项目,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前不久,羊山新区更是公布开放8处公共空间,化作暑期“托娃驿站”,明确时间和牵头人,既疏解了家长的“看护之困”,又丰富孩童的假期生活。
一改过去“谁家的孩子谁家抱”的传统观念,公共空间化为“托育阵地”,不仅是简单的场地腾挪。方寸之间,体现的是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和谐画卷,折射出的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为民初心,更丈量出城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
治理的温度,裹在对民生痛点的敏锐捕捉中。双职工家庭的暑期困境,是具体的。老人要趁假期休息,而不上学的孩子却需全天候照管。暑期“带娃难”,难在家长时间的错配,难在假期辅导和照看资源无法统筹支配。而社区托管,将时间设置紧贴上下班节奏,从党群服务中心到居委会会议室,空间选择兼顾安全与便利……这才是对民生难题的有效“正解”。
治理的精度,刻在服务供给的准确考量里。书法班、小葵花课堂、安全课堂和心理辅导等,“官方带娃”虽方向各有侧重,但利民初心从不脱节,既结合辖区实际,又利用现有资源,还照顾到空间上的可及性和孩童成长的多样性,进一步细化了治理的“颗粒度”,打破了公共服务“模式化”刻板印象,让治理成为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最动人的治理,是把群众的烦心事当成“心头事”,用“温度”消解焦虑,用“精度”传递关怀,让美好生活的一点一滴,浸润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