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腾
高校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将社会实践有机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能使学生在真实可感的社会场景中切身经历劳动过程、体悟劳动内涵,在提升劳动操作能力的同时,增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与认知深度。本文聚焦具体实践维度,从课程设计、活动组织、平台搭建等多个切面,深入探究社会实践与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深度融合的有效实施路径。
一、构建课程与实践基地相互融合模式
高校构建课程与实践基地相互融合模式,需全面调研农业基地、工业企业、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场馆等各类实践基地的资源与特色,并依据其功能定位和劳动教育目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课程设计阶段,高校教师要深入实践基地,了解实际劳动场景中的知识需求、技能要求和职业素养标准,并将其有机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基地紧密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例如,与农业实践基地合作设计农田耕作、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推广等课程模块,或与工业企业联合开发生产流水线操作、设备维护、质量管理等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时,需按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实地学习和劳动实践,并在实践基地安排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与高校教师共同制定包含实践项目、任务目标、操作流程和安全规范的实践教学方案。学生需参与劳动过程,亲身体验劳动环节。如,在社区服务中心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养老服务、科普宣传等活动,或在文化场馆参与文物修复、展览布置、文化讲解等工作。高校教师则应实时跟踪学生表现,及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课堂理论应用于实际劳动,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丰富理论知识。
二、开展主题式社会实践劳动项目
高校应开展主题式社会实践劳动项目,紧密围绕社会热点与实际需求,将劳动教育课程深度嵌入项目实践,设计涵盖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服务等多元主题的实践板块。
以乡村振兴主题为例,高校可组织“助力乡村发展”社会实践项目。教师应系统讲解乡村振兴政策背景、农村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深入不同乡村,针对产业结构、文化特色、生态环境等展开实地调研。同时,依据调研结果制订特色农产品推广计划、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等发展方案,并协助乡村实施部分项目。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市场营销、农业技术、规划设计等多方面知识,亲身体验农村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增强其服务乡村、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
在环境保护领域,学生可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河流污染治理调研等项目,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实际问题,自主设计环保宣传活动方案并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在掌握环境保护知识技能的同时,切实增强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该类主题式实践项目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可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有效提升劳动能力与综合素质。
三、建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需构建学校、企业、社区、家庭等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劳动教育实践格局。
在学校内部,教务处应统筹劳动教育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融合规划,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学院等相关院系共同制定课程实践方案,明确各主体在课程实践中的职责与任务。在课程设置中,专业学院可结合专业特点开发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块。如,机械工程专业设置“工业生产劳动实践”模块,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流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则融入劳动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学校需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并邀请企业导师参与课程实践教学。相关部门应主动与企业对接,依据企业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实践项目。企业导师可定期进校授课,分享行业前沿知识与劳动实践经验,带领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提升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
同时,学校要与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等社会实践活动,由团委或学生工作处负责与社区沟通协调,根据社区需求和学生特点设计多样化的社区劳动实践项目。如,社区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组织、环境整治等。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安排教师指导,保障活动的育人效果。
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校合作活动等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鼓励家长在家中培养学生家务劳动、生活自理等劳动习惯,也可与家长共同制订学生假期劳动实践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营造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此外,学校还应积极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合作,争取更多资源与支持。具体而言,和政府相关部门合作获取政策指导,推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有序开展;与社会组织合作拓展实践项目的多样性和覆盖面。如,与公益组织合作开展环保公益劳动,或与文化组织合作开展传统文化传承劳动等。
四、搭建智慧化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平台
高校应搭建智慧化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平台,以整合多元资源、契合学生多样化需求为关键,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式资源共享体系。高校需携手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社区、行业协会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打造包含工业劳动、农业劳动、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的数字化劳动教育资源库。
具体而言,高校可与企业协作,将企业生产车间、服务流程等转变为线上虚拟实践场景,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感受不同岗位的劳动过程;与社区合作,收集社区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等实践活动案例,制作成劳动教育微课;与科研机构合作,将科研项目中的实验、调研等环节转化为可共享的实践资源。
在平台功能规划上,要重视实践活动设计,实现从发布、报名到过程记录、成果展示与评价的一体化管理。高校劳动教育部门可通过平台发布各类社会实践劳动项目,详细说明项目的时间、地点、内容、人数要求等信息,使学生可依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在线报名参与。
五、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实践育人保障机制
高校应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实践育人保障机制,从制度建设、师资队伍、资金投入等方面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
在制度层面,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与主体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的权责。高校可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教务处、学生处、后勤保障处及各学院负责人组成的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同时,制定《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管理办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对课程设置、学分认定、基地建设、学生管理、安全保障等作出明确规定,使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有章可循。
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打造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加强现有教师劳动教育专项培训,定期组织参加学术研讨会、实践技能培训等活动,提升其理论水平与实践指导能力;另一方面,从企业、社区、科研机构等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劳动模范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力量。此外,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的工作量和业绩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激发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
资金投入方面,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保障基地建设、设备购置、师资培训、活动组织等资金需求。同时,积极争取政府部门专项经费支持,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建立多元资金筹措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源加入。如,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获取设备、场地、资金支持,并设立专项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用于资助优秀项目和奖励表现突出师生。
将社会实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是提升劳动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课程与实践基地的融合模式、开展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劳动项目、建立高校、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以及完善多层面劳动教育课程实践保障机制,可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实践场景中,切实体验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有效提升劳动技能与综合素养,为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筑牢根基。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社会环境,后续实践需持续探索创新,优化社会实践与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融合机制,促使劳动教育切实发挥塑造人格、培育人才的重要作用,让劳动的种子在高校育人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大学)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