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又见龙湾


张传明

我的第二故乡龙湾,位于山西省五台县。那里有龙湾山、龙湾河、龙湾庙。20世纪60年代末,总参通信兵在龙湾山上凿洞筑营,山的东、西半山腰里分别驻扎着通信四连和六连,山下驻有二营营部。当地群众把那里的驻军统称作龙湾部队。1976年2月,我参军来到四连,至今已近50年了。几十年来,虽然再未踏入那片土地,但那里的一草一木我记忆犹新。我满心期待,想看一看龙湾和龙湾部队究竟发生怎样的变化:曾让我一心向往的四连连部还在吗?横穿龙湾山的那条大坑道还是那么风光吗?山下那眼白沙泉还是四季流淌吗?助我高考的那位落榜女生过得还好吗……为了实现多年的心愿,我决定重返龙湾!

我与战友余大海、朱道金等一行4人,跨淮水、越黄河、穿太行,一路风驰电掣,当晚就赶到距龙湾山十华里的豆村。次日,驱车来龙湾山下,正赶上一年一度的龙湾庙会,人山人海,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我们只好舍车步行。走进营区,偶尔有几片落叶,在风中打着旋儿,无力地飘落在地上,发出细微的“簌簌”声,更衬出一片深沉和寂静。我们拾级而上,不知攀登了多少个台阶,在地势稍宽处见到一排独立的平房,我稍加回忆便认出,这里就是四连的中枢——连部。当年,连里的各种号令都从这里发出,连长、指导员常在这里点名,全连干部战士都要到这里聆听,只有连部的通信员、卫生员和文书可以例外。我当时就想,能到连部当个文书或通信员多好!造化弄人,后来我未能到连部却去了营部。如今,连长、指导员还有连部里那些熟悉的面孔早已无影无踪,只有房头那两尊与人身等高的石狮依然默默地坚守着……

我们选择山路继续向上攀爬。山路虽然平缓一些,但早已被龙湾山的“原住民”——刺槐、侧柏、荆条、胡枝子、狗尾巴草疯狂地抢占了。这些“山大王”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把“乱生春色谁为主”之意演绎得淋漓尽致。来到坑道入口处,发现可容纳火车的坑道口已被片石、水泥封堵,洞外那排用作哨兵执勤、进出人员换装换鞋的平房铁门紧闭。脱落的墙壁、坍塌的房瓦记录着岁月的流逝。显然,这里已废弃很久了。眼前这一切,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半点昔日的威严和辉煌。遥想当年,这里夜晚灯火通明,24小时有荷枪实弹的战士把守,连队的干部、战士都以能在这里工作为荣。我有幸在这里工作过一年。这一年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时光,也是多年后仍挥之不去的眷恋与感动。如今,这条既神圣又神秘的“地下长城”连同我无限的回忆都被无情地尘封于历史长河中。

带着满满的遗憾与不舍,我们来到山下那眼白沙泉边。泉水平地而涌,白沙铺地,清水汩汩,泉眼不时冲着细沙冒出水泡,泉水条条成溪,终年流淌。那些受泉水滋润的杨树、柳树根深叶茂,参天蔽日。屈指一算,这些人工栽培的乔木已过“知天命”的年轮,比我来龙湾山还早,是地地道道的“老移民”了。当年,群众把芦苇荡开垦成水田,我们这批从水乡来的信阳兵还帮群众插过秧。如今,水田都被改造成养鱼塘。鱼塘方方正正,水如明镜,清澈照人。游动的鱼群与倒映的白云、杨柳和芦苇相映成趣。此番情景,令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朱老夫子那首脍炙人口的绝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吟着吟着,忽然省悟,这里的鱼儿之所以比别处生长旺盛,不正是因为这儿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吗?俗话说“死水难养鱼”。

走遍当年龙湾部队所有营区后,已是下午四点多了。我踏着夕阳来到距龙湾山一华里的西峡村,寻找一位女生。1980年初,已调到二营营部做放映员的我,遇到一次难得的高考机会。考试在即,手中却没有复习资料。恰好遇到与营部一墙之隔的韩家高考失利的女生,她将自己的复习资料全给了我。我考入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后与她失去联系。久而久之,只知她姓韩,忘记名谁。这次来找她,一是看看她生活得怎么样,并感谢她当年臂助之恩;二是将我创作的两部作品送她留作纪念。45年了,村民的房屋几经翻新、改建,人非物亦非。没有了参照物,很难查找。经村里一位热心老人反复询问、辨认,终于找到韩家,但大门上锁,家里无人,只有院内随风摇曳的桃树飘出阵阵清香。老人告诉我,那位女生叫韩先云,父亲早故,母亲随她在太原居住。兄弟已成家,都在外地做生意,家里长年无人。太阳下山了,我独自在韩家门前徘徊,期待能有奇迹出现……此行虽未能与她谋面,但经乡亲们接力打探,终于获得她的联系方式。她在电话中告诉我,高中毕业后去了五台山宾馆,生有一儿一女,儿女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很优秀。自己早已退休在家,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得知她现在生活幸福,很是欣慰,便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她话别,愿她安好。

我们要告别龙湾了。早上起床后,我默默地收拾行李,心中却万般不舍,这一别不知何年何月能再来。想到这儿,我鼻子发酸,眼眶微微发烫,便悄悄抓起一把泥土揣进怀里。我知道,这里的泥土挥洒过我的青春和汗水;这里的泥土承载着我无数的情感和记忆;这里的泥土是我生命中最厚重的底色,一直影响着我前行的轨迹。带上这把泥土,无论我走多远,龙湾这片土地都会永远驻留我心底。我也会带着这份对故乡的眷恋与牵挂继续在人生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