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淮滨的“港口突围”,源于对区位优势的精准把握。地处淮河主航道,坐拥“千里淮河第一港”,淮滨县将港口定位为“对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
硬件筑基,打通开放“主动脉”。累计投入超80亿元,打好港航基础设施三大攻坚战:疏港铁路专用线让港口直通京九铁路,航道升级工程提升淮河航道至三级标准,港口扩容提质工程新建5个2000吨级泊位,年吞吐能力提升至50万标箱。
软件赋能,激活发展“新引擎”。智慧港口建设同步发力,“淮上云”平台实现船舶调度、货物追踪全程数字化;新能源运输车辆、直流充电桩批量投用,单程碳排放减少40%;保税物流中心(B型)、海关监管场所加速申报,外向型经济蓄势待发。
政策破局,开辟市场“新蓝海”。出台集装箱运输专项奖补办法,3年投入3000万元,支持水运集装箱运输业务。2024年,淮滨中心港“散改集”比例提高至35%,铁矿砂、白云石等大宗货物“公转水”趋势显著,港口经济“含金量”与“含绿量”双提升。
产业共振:从“单一码头”到“千亿集群”
临港而兴,依港而强。淮滨县跳出“就港口论港口”思维,以“一港”聚“六区”,推动造船、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与港口深度耦合,打造“前港—中仓—后园”一体化格局。
造船业“乘风破浪”,擦亮“十船三淮滨”金招牌。在淮滨县造船产业集聚区,长达88米、载重6500吨的集散两用货船正在合拢。这里年造船超600艘,产值突破40亿元,占据淮河流域70%市场份额。依托港口优势,淮滨正与中豫港务集团合作建设“一核四园”,布局新能源船舶、智能装备制造,向百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纺织业“织就锦绣”,打造中西部最大化纤纺织基地。作为“中国新兴纺织基地县”,淮滨依托苏美达、阳光集团、杉杉集团、君子林、昊阳服饰等行业龙头,做大做强服装产业“四大集群”,形成从“一根丝”到“一匹布”再到“一件衣”的完整产业链,成为信阳市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领跑者。
多式联运“链动全球”,开辟开放新通道。2023年,淮滨中心港首趟“中欧班列+河海联运”专列发车,信阳弱筋小麦、户外家具直达欧洲;2024年,与中非贸易航线对接,豫产化肥“坐船出海”销往非洲。目前,港口已形成铁矿砂“水铁联运”、汽车配件“公河海联运”、粮食“散改集”等特色模式,2025年集装箱吞吐量目标直指7万标箱。
区港联动:从“单打独斗”到“双核驱动”
“豫东南高新区是创新引擎,淮滨中心港是开放门户,二者联动才能实现1+1>2!”淮滨县委书记谷光亚说,2024年,淮滨县已与豫东南高新区签订“区港联动”协议,谋划总投资741亿元的28个重大项目,推动“四港”联动深度融合。
规划同图,下好“一盘棋”。编制《豫东南潢淮临港经济区规划》,以50平方公里联动发展带串联港口与高新区,开工建设S210疏港快速通道,打造“15分钟集疏运圈”;淮滨中心港铁路专用线直通京九铁路,实现“下车即上船”;谋划淮滨至潢川机场高速,补齐“空水联运”短板。
产业同链,激活“双循环”。“十大临港产业基地”已入驻中原粮食物流园等企业12家,港口专用特种车产业园、中欧班列淮滨物流集散中心等8个中豫投资项目正谋划实施,临港船艇装备制造产业园、冷链仓储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正全力推进,枢纽偏好型临港产业集聚成势,“北抓周口港,南抓淮滨港”叫响全省。
淮滨的“一港两城”实践,正撬动区域格局之变——
融入大通道,作为河南“两纵两横两干”水运网的关键节点,淮滨中心港与周口港、漯河港形成“黄金三角”,助力河南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新格局;
对接大战略,嵌入豫东南高新区、阜阳城市圈,规划建设公路港、铁路港、航空港、水运港等“四港”联动通道,打造“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开放窗口……
“未来5年,淮滨要建成河南内河航运‘双核’之一,打造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带动信阳融入长三角‘3小时经济圈’。”淮滨县县长朱志勇信心坚定。
潮涌淮河,千帆竞发。淮滨县以“一港两城”为笔,以开放创新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奋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篇章。
一座“以港兴城、以城育港、港城共荣”的现代化新城,正从淮河之滨扬帆起航!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