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野 通讯员 范淼
在医院的手术室里,无影灯总以最冷静的白光,见证着生命最惊心动魄的时刻。而在这方寸之间,有一群人用刀尖为笔、以仁心为墨,在生命的答卷上书写着共产党员的誓言——他们是信阳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的医护团队,其中党龄17年的外科医师王瑞正是其中一员。
17年前的心胸外科还停留在“开胸即创伤”的年代。30厘米的刀口、断两根肋骨,患者术后蜷缩在病床上的痛苦,曾是监护仪滴答声中最沉重的回响。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主任范逸松的话至今铭记于心:“外科医师的手,不是刀的延伸,而是患者握住希望的支点。”
为了践行这个“支点”的承诺,王瑞和团队在上海和北京进修时,从早6点跟台手术到凌晨复盘,周末泡在腔镜模拟器上反复练习。心胸外科从第一台颤巍巍的胸腔镜手术起步,到如今90%以上的四级手术实现微创化,磨出茧子的手指终于让患者告别“开胸必大创”的时代。
当其他医生对微创风险犹豫不决时,党员医生总是率先站上手术台;当临床遇瓶颈时,党员骨干带头查阅文献、组织多学科会诊。心胸外科从“发展滞后”到“微创标杆”的蜕变,正是凭借这股“党员先上”的担当精神。
去年春天,一位拿着“肺磨玻璃结节,恶性不排除”报告的大姐哭着冲进王瑞的门诊。她的母亲刚因肺癌去世,恐惧如一张网将她紧紧裹挟。“别怕,咱们和它谈判。”王瑞指着CT片的诊断,声音温柔却坚定。
这场持续30天“谈判”里,消炎治疗期间王瑞24小时开机,凌晨3点秒回“咳嗽加重怎么办”的咨询;复查前夜,他陪着大姐分析所有可能,那句“我陪您打这场硬仗”让她攥着片子的手终于松开。最终,结节消失了——没有开刀,却收获了一束带着晨露的鲜花和一面写着“仁心仁术”的锦旗。
这份“不开刀”的底气,源自科室党员医生对3000张CT片的深入研究。他们牵头成立“肺结节影像病理研讨会”,通过术前讨论与术后病理对照,实现“影像病理化”诊断。“外科医生的判断不是赌博,而是用无数个日夜的积累,为患者赢得生的希望。”王瑞说,党旗下“不辜负每一个信任”的誓言,落到实处,就是要对着CT片多盯一分钟,为患者多想一种可能。
术前三维重建规划是早期肺癌精准治疗的“密钥”。通过模拟手术路径、预判血管变异,能精准规划切除范围,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肺组织。为了掌握这项技术,王瑞和团队在实验室度过无数个深夜:建模出错时反复调试,参数偏差时逐帧核对,最终成功将自建三维模型应用于肺联合亚段切除术。
“这盏灯,照亮了微创之路,暖了患者之心。”范逸松的感慨,道出了技术背后的人文温度。如今,三维重建已成科室常规操作,党员医生带头传帮带,去年为上百位患者节省了数万元检查费用。王瑞说:“外科医生从来不是孤军奋战。从老主任带我们攻克微创难关,到与北大专家携手攻坚,每次突破都是一群人以身为梯,让患者踏着我们的肩膀走向新生——就像无影灯的光,永远是团队星光的汇聚。”
现在的心胸外科,是同行眼中的“尖刀连”,微创器械的精准源自彻夜钻研的汗水,腔镜手术的突破来自对每张影像的敬畏坚守。患者记住了主刀医生的名字,却看不见幕后的群像——那些为技术拓荒的双手,在CT片前据理力争的嘴唇,在三维重建中点亮希望的眼睛。
但王瑞和他的团队始终铭记:站在手术台前,他们既是握持柳叶刀的先锋,更是托起生命希望的支点。医路漫漫,他们将继续以刀尖为笔、以仁心为墨,在生命的答卷上续写党员的担当,让更多人在精准医疗中重获新生的曙光。
这,就是一名心胸外科医生的党员答卷——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刀刃上的坚守;没有惊天动地,只有生命至上的执着。而这,恰恰是共产党员最动人的模样:哪里需要突破,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需要温暖,哪里就有他们的温度。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