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数字技术视阈下的高校电动自行车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


赵伟欣

电动自行车现已成为大学师生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工具,极大地促进了师生工作与生活的便捷,本文通过对部分高校的电动自行车使用过程中技术融合、内容形式、差异化需求等方面的数字化管理应用情况的深入探讨,提出了注重需求分析与规划、强调技术统筹与整合、加强宣传推广与实施、开展效果评估与改进等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

一、数字技术在高校电动自行车安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一)技术融合度低。在实施高校电动自行车安全教育过程中,关于数字技术的融合远远不足。绝大部分高校目前依然采用传统的口头说教和纸质宣传资料发放的形式,在数字技术的应用方面,仍局限于简单的PPT演示、警示视频播放等。这种单一乏味的教育形式,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多元化学习体验的需求。另外,由于没有和数字技术相融合,且高校在安全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等方面存在欠缺,最终引起教育资源的浪费与实际效果的缺失。

(二)资源更新率滞后。当前,有一些高校在电动自行车安全教育内容更新方面仍比较滞后,没有及时反映出当前时段最新的安全法规、相关案例及技术发展。这种情形会造成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的明显脱节,不利于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有效增强。比如,在部分高校存在传授的安全知识时间久远,没有及时引入最新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管理措施等。诸如此类滞后性的教育内容不仅降低了教育的实效性,更造成了学生在发生实际安全问题时的迷茫与无助。

(三)教育个性化缺乏。如何将数字技术恰如其分地应用于当代大学生电动自行车安全教育中,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是重中之重。但事实上,在一些高校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教育中,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部分高校依然采用统一的教育模式和内容,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需求性差异。丧失了个性化的安全教育方式,一方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由此也印证了高校亟需进一步强化数字技术在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中的应用,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

二、数字技术在高校电动自行车安全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注重需求分析与规划。高校在电动自行车使用安全教育等方面需要充分调研和探究,结合学生实际深入了解学生的切实需求。利用相关调查问卷、每学期学生座谈会等各种方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在骑行电动自行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隐患、安全盲区。例如,通过问卷或访谈调查“骑行一族”对校内电动自行车速度限制、充电方法及场地使用情况的意见,结合学生的需求、意见、建议,摸索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数字技术如何运用电动自行车安全教育的长远谋划。这份长远规划应精准、清晰、落地,包括各种技术措施应用的场景、实施时间、预期效果等。

(二)强调技术统筹与整合。一是高校需统筹已有的各种数字技术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比如目前拥有的各类网络平台、多媒体制作设备等。另外,为保障学生安全,还需配置包括内置先进算法和模式识别技术的传感器,能够准确区分火灾烟雾和其他类似烟雾的差异,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二是积极拓展各类外部技术支援,同数字技术相关领域造诣较深的企业互利协作,研发适合本校实际的电动自行车安全系统或者小程序等。比如数据分析可以显示特定区域或季节电动自行车火灾高发的情况,从而指导学校安保部门在这些高风险区域或时段加强巡逻和预防措施。三是搜集丰富多彩、吸引眼球的有关电动自行车安全教育的各类视频、动画、案例等现实素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应用于不同的教育场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教学需求。

(三)加强宣传推广与实施。安全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宣传造势有很大关系。高校力求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推广各类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吸引眼球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电子大屏、公告栏等,设计各类精美的图案展示,以推陈出新的方式,向校园“骑行一族”详细介绍安全教育要点和注意事项,最主要的是吸引住同学们的眼球,从而驻足学习。二是可利用午间广播等途径进行传统模式的宣传,达到耳熟能详的效果。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联动学生推广各类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安全教育实践活动。三是循序渐进地将数字技术融入电动自行车安全教育,开展院系试点工作,及时查缺补漏,听取师生建议进行适当调整,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在全校开展、推广的路径。

(四)开展效果评估与改进。为评估校园电动自行车安全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需要设定科学、全面的指标评估体系,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评估“骑行一族”对电动自行车安全常识的学习效果、违规骑行的行为改变情况、违规用车交通事件发生频率等。可采用的相关评估手段包括组织线下相关骑行安全知识抢答赛、线上安全知识竞赛等,以统计学生的测试情况,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此外,持续加大校内安全骑行巡查力度,检测学生能否做到规范驾乘、有序停放和充电等。根据巡查结论,第一时间改进教育手段和方式。如若发现该数字技术手段呈现的效能差强人意,需及时调研原因,勇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及时调整,以提高电动自行车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效率。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大学;本文系2024年度宁波市高等学校保卫工作研究会研究课题:高校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与管理策略探究的阶段性成果)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