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浅谈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理论基础


陈凯华

中国式现代化以民生为大,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动能,对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有极其显著的影响,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理论基础,旨在扎实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就业理论

凯恩斯就业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经济,从而间接性调节就业岗位的有效需求。这为我们理解和解决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公共投资方面,凯恩斯认为政府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进行社会投资,这样可以为人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一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多维度地拓展生产新边界,形成需求与供给的新空间。二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通过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和资产产出率,激发市场新活力。三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加大支持推动民营企业多渠道、多方式的自主创新投资。这将会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推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为社会创造更多更优的工作机会。同时,可通过吸引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在带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扩大就业。

在货币供应方面,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降低贷款利率来刺激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一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动金融创新,譬如具有高安全性、高效率性和强流通性数字货币的应用与发展。二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动金融体系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健全资本的进入与退出机制,为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成长提供便捷安全的资金支持。三是货币供应的实效推动了经济整体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进而优化经济结构与推动产业升级,都可能会刺激企业拓宽就业岗位,从而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二)生产力理论

生产力理论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方面,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力中提到的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基本要素时,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主动性因素,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一是高校毕业生作为知识型、技能型的劳动力储备,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其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关系到能否实现其高质量充分就业。二是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体现在对高校毕业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上。譬如高校毕业生通过对新兴产业技能的培训、数字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的塑造,能够帮助自身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实现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转变。

社会资源和要素优化配置方面,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加速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岗位的不断涌现,这为高校毕业生创造了更加多元化、高附加值的就业机会。一是生产力理论告诉我们高校毕业生要成为专业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更需要持续学习和技能更新,提升自身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能力,从而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二是在赋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产教融合的深化以及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等,来实现人力资源与新质生产力的精准对接。譬如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帮助学生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从而提升其就业质量和竞争力。

(三)人才培养理论

人才培养即“对人自身进行投资”,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将会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一是高校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强专业课程与社会企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二是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三是通过建设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来塑造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

科技人才成长模式方面,新质生产力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集中在较强的知识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数字素养能力等方面。一是通过把科技创新元素融入教育培养科学思维,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通过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励多样化发展,不断发挥人才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三是通过提供自由开放创新环境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协同发展,全链托举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推动科技人才向创新型人才的综合发展,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支撑力。

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的重大关口,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使命,在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要求我们不断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等,来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和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大学;本文系2025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项目编号2025SCG123)阶段性成果】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