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党的领导、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的互动逻辑研究


黄志成 邱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这一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我们完整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关键密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作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工作要求。党的领导、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在中国政治实践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深入研究三者互动的内在逻辑,特别是通过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价值逻辑的具体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话语体系,为新时代中国式民主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历史逻辑:百年奋斗历程中的民主追求

回顾中国近代以来以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对民主的追求,中国从仿效西方代议制民主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道路。在中国,内生于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协商民主先于选举民主实现,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领导、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始终保持着良性互动。这正是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现实问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形成了民主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也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其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三三制”政权的建立,为党的领导、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的共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各阶级、各阶层团结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体现了党通过统一战线实现政治团结和民主参与的智慧。“三三制”政权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种政权形式不仅为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提供了纽带,也为在统一战线中开展协商民主提供了早期实践平台,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党在革命时期探索民主政治的初步成果。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这一制度实现了党的领导、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关系的制度化建构。党通过政协这一平台,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及各界的代表,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协商与管理。统一战线在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扭转“一穷二白”局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协商民主成为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者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领导、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完善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时,完善协商民主制度,拓宽协商渠道,丰富协商形式,使三者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协商民主被明确为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2015年颁布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这一党内法规为新时代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统一战线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这一顶层设计是巩固深化统一战线领域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成果的重要举措。统一战线作为发展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强调统一战线无小事,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完善协商民主体系,丰富协商方式,诠释了民主和协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力支撑

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核心体现,在“政党—国家—社会”关系中发挥着政治核心作用。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为统一战线和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政治方向和组织保障。党的领导贯穿于统一战线和协商民主的全过程,确保二者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是统一战线和协商民主的“根”与“魂”。

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实现了政治联盟的动态平衡。统一战线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的人们团结在一起,构成了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在统一战线框架内,各方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参与国家事务,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民主政治发展。

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创新成果,区别于西方竞争性民主的“共识型民主”。无产阶级的先进性体现在共产党人从来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矛盾从来不会消失,资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它所属的那个阶级的利益,由此建立的统治阶级政权的政治民主只能是少数人的特权。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只能由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来实现,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协商民主强调在平等、包容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协商,达成共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它体现了“有事好商量”的中国式治理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实现形式,为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实践逻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运行机制

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七种协商渠道,与统战工作体系形成了制度对接。这种程序性耦合使得党的领导、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中能够有序运行,各方通过协商渠道,充分表达意见和建议,参与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党的领导为国家治理提供方向引领,确保国家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统一战线整合多元力量,将不同利益群体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合力;协商民主实现利益调适,通过广泛协商,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矛盾冲突。三者有机结合,画出“最大同心圆”,共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民主协商—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的闭环机制,体现了党的领导、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中的效能优势。在民主协商阶段,各方充分表达意见,形成共识;在政策制定阶段,将协商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在执行监督阶段,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这种闭环机制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率和效果,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四、价值逻辑:人类政治文明的创新贡献

党的领导、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打破了西方代议制民主单一模式的局限,构建了实质性民主新范式。这种民主范式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注重民主的实质和效果,通过党的领导、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的协同作用,实现了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为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涵,与民主集中制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党的领导、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体现了“和合文化”的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同时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这种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化,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西方竞争性民主模式存在着党争纷沓、社会分裂等问题,而中国的共识民主通过党的领导、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避免了这些问题。在党的领导下,统一战线团结各方力量,协商民主实现利益协调,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平衡,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案,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综上,党的领导、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黄金三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式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有效性,其互动逻辑在历史、理论、实践和价值四个维度上相互交织、相互促进。从历史逻辑看,符合百年奋斗历程中人民和历史对民主的选择;从理论逻辑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力支撑;从实践逻辑看,形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运行机制;从价值逻辑看,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做出了创新贡献。在新时代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协商民主机制,推动三者有机结合不断深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作者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