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在正确历史观引领下掌握历史主动


袁婧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现实的依据,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盛衰兴旺的真实记录。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总的、根本的看法,是人们观察世界和处理问题的基本维度。洞悉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树立正确历史观这一重大命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担当历史使命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正确认识“历史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何谓历史?历史是“已然”的事情,是过去的东西,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曾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它忠实地记录下每一个国家、政党走过的足迹,也给其未来发展提供启示。历史最根本的特点是其既定的、不可更改的客观实在性,这其中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我们研究历史、总结历史、学习历史,归根结底就是要搞清楚历史背后所蕴含的根本原因——历史规律,既要极力还原历史“本然”,又要挖掘和运用其“所以然”,进而充分发挥其“望远镜”和“显微镜”作用,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

历史是一部生动丰富的教科书。“中国的昨天是由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灿烂辉煌,近代中国历经180多年探索抗争,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奋斗历程,新中国成立发展已70余年……学习历史,尤其是学习党史、国史,是我们始终坚持正确道路前进方向,再次走向胜利的必修课。诸多现实中的问题都需要我们从历史中探析流变、探寻经纬,需要以深刻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认知认清潮流趋势、判断时代方位、把握发展主动。

二、始终坚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历史发展并非不可预测,而是有其规律可循。在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这一重要论断要求我们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看待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各类实践活动和系列重大问题。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离不开正确历史观的引领和指导。

首先,要坚持唯物史观,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描述历史进程,客观还原历史真相,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根本观点,站稳人民立场。其次,要树立大历史观,坚持历史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把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放进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来具体分析,以一种纵贯古今、放眼寰球的宏大视野来看待历史进程,探寻其演变机理和发展规律,从而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再次,以正确的党史观观百年党史,准确把握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对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时代条件、发展水平、社会认知基础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进行辩证分析和科学评价,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三、坚定历史自信 掌握历史主动

历史,述的是过去,烛照的却是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把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划分为前后相继、不可割裂的六个时期,把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划分为接续奋斗、一脉相承的四个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壮丽史诗,用实践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为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筑牢历史自信的坚实底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局势风云变幻,世情、国情、党情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时代也赋予我们新的使命和重任。正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迈进的我们面临着多重机遇和挑战,只有持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专业化素质,才能在洞悉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的基础上,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掌握历史主动、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事业前进。

(作者系中共武汉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