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百年丹心映山河


(上接第一版)

脱下军装,他们仍是“战士”。

张全健转身又走向西藏昌都的雪山。在海拔4500米的公路上,他带着养护队刨冰开路、填石铺砂,20年风霜染白双鬓。“咱是党员,就得往最难处冲!”问及为何不回乡,他指着胸前的勋章笑答:“这里每一粒砂,都是共和国的骨血。”

“为人民扛枪,也要为人民扛粮”。1954年8月,薛进礼转业至信阳地区粮食系统,开启了另一段奉献篇章。担任车队队长期间,他将军旅生涯中养成的“战前谋划”习惯融入日常管理,带领团队提前规划运输线路、科学调配车辆,硬是将车队锻造成全省标杆。提及往事,老人眉含笑意、眼露自豪:“咱们多跑一趟,百姓的饭碗就多一分保障!”

在信阳市中心医院,98岁的曹明3次交纳特殊党费,3万元从牙缝中省出的积蓄,是她对党最深情的告白。“我老了,还想再尽点力!”这位新四军卫生员出身的“木棉花”,将救死扶伤的使命延续一生。在她的家中,四代人团聚时必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声未落,掌声与泪水齐飞。

信阳市人民医院,95岁的王佈亭曾用X光机照亮生命的希望。1960年,他带着青年医生彻夜研究显影技术,蓝莲花般的显影液溅满白大褂。“我是党员”这句话,让他扛起了引进先进设备、培养医护人才的重任。离休后,他仍坚持每天“长征”1200步,只因“多看看这盛世,才不负牺牲的战友”。

俯身为桥连民心。在息县八一村,95岁的陈洪地漫步村头的身影成为一道风景。1948年,他从国民党起义士兵转变为解放军通信兵,在淮海战役中穿越火线传送地图,子弹擦耳而过留下终身残疾。“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退伍后,他回乡务农,积极参加村“两委”的工作,鲐背之年仍为饺子宴捐款千元。“任何时候,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我就在”——这份承诺,他用了76年去践行。

付春仙的故事同样动人。“谁说女子不如男!”1976年调任新县红旗居委会支书时,她拉着板车运砖建办公室,孩子绑在背上干活。从国营豆腐厂到雨伞车间,她让千余名群众端稳饭碗。“党员就要一心为民!”老人握紧记者的手,掌心的老茧硌得人生疼,却传递着跨越时代的温度。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战争年代,他们穿过枪林弹雨,在硝烟中亮出的刺刀、在搏杀中拼尽的力气,唱响最美的青春之歌;和平年代,他们或解甲归田,躬耕乡野,或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他们用一生诠释:共产党员的底色,是硝烟散尽后的坚守,是深藏功名后的赤诚。

薪火传精神:山河万里续华章

回忆起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艰难历程,王秉林感慨万分:“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这句话,不仅是对当时战士们的鼓舞,更是对后人的一种鞭策和激励。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耿占华离世前哼唱的军歌,与曹明颤抖的《唱支山歌给党听》、陈洪地豪迈的《我是一个兵》、许二虎深情的《全世界人民团结紧》、薛进礼轻吟的冲锋号谱,共同构成一部跨越时空的红色交响乐。这些旋律不仅是记忆的载体,更是精神的图腾。正如网友所言:“红歌一响,就触摸到了信仰的温度。”

寻访中,最动人的不仅是故事,更是精神的延续。

我们一次次触摸到的,是泛黄的入党证、磨损的军功章。我们看见了精神传承最动人的姿态——它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而在代际传递的体温里;它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星河。

曹明的女儿刘海湘说:“母亲教会我们,共产党员的信仰是传家宝。”付春仙的儿媳代华接过婆婆“多做好事”的家训,成为邻里称赞的“好大姐”。而陈洪地所在的八一村,年轻人争相参军,“老兵精神”化作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

“她一直是我的榜样。”新县红旗社区支书王丹接过付春仙的接力棒,带领群众发展电商、振兴文旅;信阳日报青年记者马依钒在采访手记中写道:“与百岁党员对话,方知何为生命的重量。”

活动中,采访组深入偏远乡村、干休所、医院等地,与时间赛跑,用真情对话。鲐背高龄的老党员,大多听力下降、表达受限,给采访带来意想不到的难度。有些靠亲属“翻译”,有些需笔墨帮忙。为了厘清一个事件,弄清一个细节,记者不厌其烦地倾听、询问、交流,事无巨细地推敲、梳理、求证。

不仅记录历史,更点燃薪火——老党员的故事被制成短视频,在抖音、微信刷屏;中小学生在党旗前聆听“微党课”,将红色基因写入作文;社区干部对照“民生账本”,立下“办实事”的军令状……红色基因正以具象化的方式,融入城市肌理与乡村血脉。

皱纹里藏着烽火,白发中飘着战歌。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党员,用一生为“传承”写下最生动的注脚——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播种者。

回望,我似乎看见,许二虎伫立窗前。夕阳下的信钢厂区,新炼钢炉正喷涌着赤红铁水,与天边晚霞交相辉映。这抹红,恰似他珍藏的军功章,又像当年清川江畔的战旗。

回望,我似乎听见,王佈亭指着电视里神舟飞船升空的画面喃喃:“多好啊,这盛世!你说,我父亲要是能看到,该多高兴?!”

山河巨变,青丝成雪。

日月为证,薪火长明。

战争的伤痕就是刻在他们身体里的“光荣奖章”。当他们一次次颤巍巍地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时,那岁月的褶皱,映衬着眼中的光芒,竟是那么动人。

他们用百年人生证明:信仰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血与火的淬炼、泥与土的耕耘、心与心的传递。

而今天,当我们仰望星空,那抹丹心映照的星河,依然照亮新时代的远征。

这一刻,我们蓦然读懂——那些深藏功名的老人,何尝不是共和国最坚韧的铆钉?他们沉默地钉在岁月长河,连缀着破碎的过往,锚定着奔涌的未来……

这一刻,我们蓦然读懂——真正的共产党人,永远年轻!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