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我有一个梦


郑启荣

在“黑科技”满天飞的当下,有多少人昧着良心用“高科技幻象”来疯狂吸金?他们祭出各种“美食滤镜”,施展五花八门的“食品化妆术”——有的非法使用添加剂,让过期变质食品显得鲜嫩如同新出炉;有的巧妙利用“灯光美颜”,让食品的新鲜状态魔幻再现,让你乍看之下误以为那就是食品的真容,欣然掏钱买下,大快朵颐。

这些餐桌上、酱缸里的“调色师”们想方设法化腐朽为生机,可谓技艺精湛、“作品”惊艳,哪管这“新鲜状态”是不是昙花一现,哪管你吃下去安全不安全。他们费心“调色”,却唯独缺了一味至关重要的底色,那就是“良知”。忘了“良知”,也就懒得费点心思去多琢磨琢磨——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色香味”与“健康无害”比翼齐飞。

事实上,只要不那么急功近利,这完全是可以兼顾的。譬如我们的先辈就曾有过许许多多的食品制作智慧,通过食材选择、烹饪方式、加工贮存技巧等来实现既好看又好吃而且健康安全。相关例子不胜枚举.苏东坡是崇尚“人间有味是清欢”,经他自制的名菜很多,无一不以自然食材巧手制作。他在被贬海南岛时,生活清苦,常用青菜、萝卜做菜羹,并写下《菜羹赋》:“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宋代美食家林洪在其著作《山家清供》里记载了一道名菜“金玉羹”:山药与栗各片截,以羊汁加料煮,名为金玉羹。又如炒青菜,古往今来,人们早就知道,要么大火快炒出锅装盘,要么放入开水中焯一下迅速捞起沥干,加上油盐葱蒜,自然可以做到既香鲜可口,又翠绿欲滴而不发黄。这样的美食,它不香吗?

一粒板栗,如何才能加工成栗香馥郁、浓而不稠、甜而不腻的板栗汁?精选信阳大别山个大肉嫩的原产板栗,人工剥壳,蒸煮软化,提取浆液,与纯净水等科学调配。此过程中,从栗农采摘到自动化装箱,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要求,出来的食品自然就可以实现既好看好吃又安全无害。

食从土出,技以载道。从清明上河的摊贩到现代超市,从古代长安酒肆到当今豪华酒店,饮食文明在诱惑与坚守的钢丝上摇摇晃晃一路走来。北魏时期的贾思勰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他崇尚的饮食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会演变为食品制作师的分子方程式。当我们用分光光度计校准酱油色度时,或许不该忘了《山家清供》那泛黄纸页上留给我们的食物本真味道,以及对天地四时的敬畏。色彩本无错,食品加工亦无罪。在这个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守住饮食伦理道德底线,重建饮食伦理的色谱仪,让每一道添加剂的使用,都经受得起道德与良知的比色检测。

那天一群朋友茶叙,一位朋友接到老家亲戚电话说已经帮她把土鸡蛋等土特产都带来了。一听到“土鸡蛋”“自家种的板栗”,在座的友人纷纷追问:还有没有?我订购30个!我订购50个!只要质量好又安全,贵点也行!……

瞧,人们早已用“争购”之举来给真正的好食品投票。这就是民心所向。是的,当我们从各种“餐桌陷阱”中脱身,蓦然回首,终于明白,最难得的是什么,于是倍加珍惜和庆幸——幸好,依然有人不为浮华所惑,不为利益所动,坚守良知底色。放下“滤镜”,无需“美颜”,用原生态的“素颜”,书写出自己的诗篇。

“素颜”不等于完全不修边幅。最美的“素颜”,是在保持“精致仪容”、适度“以色悦人”的同时,决不放弃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让自己的“悦人”之“色”深深根植于良知的“底色”,以自然的“本色”奏响悦耳的“味蕾交响曲”。

袁隆平曾说:我有一个梦,那是“禾下乘凉梦”;如今,我也有一个梦,那就是:关掉滤镜,坚守良知,即使因此必须回归“素颜”,也胜过面对一桌子“化妆”得美轮美奂却杀机四伏的“美食”。为此,我要为那些坚守良知的食品加工企业点赞,做它们的铁杆粉丝。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