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以狠制狠”祛“狠活”


于文岗

近年冒出个网络热词,叫“科技与狠活”,意思大都明白,特指采用化学合成方法生产的食品添加剂及其食品。由于使用过量以至滥用,危及生命健康,故曰“狠活”,引来AI赋诗《食界“新招”》嘲笑:

如今吃饭真奇妙,科技狠活到处冒。

果汁原是添加剂,浓汤全靠粉末调。

肉丸不知肉藏哪,香精糕点味难消。

这般美食怎下肚,安全警钟耳边敲。

食品添加剂本无“狠”意。古人由狩猎采集转向农耕种植,就发明了“煮盐”以及从矿物中提取盐的方法,世上便有了“百味之首”的盐,这是最早的食品添加剂。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卤水点豆腐的卤水,南宋记载的“一矾、二碱、三盐”油条配方,是早期的食品添加剂。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食品行业只使用碱面、小苏打、味精等65种添加剂;1990年,全国食品添加剂也仅20类178种。数千年乃至上万年来,食品添加剂一直使用,都无“狠”意也未成“狠活”。随着科技进步,添加剂来源从天然植物、矿物扩展到人工合成的化学产品。人工合成的化学添加剂及其使用呈爆炸式增长,“科技与狠活”随之而来。

依我观察,“科技与狠活”之“狠”者,大略有四种情形。

一曰狠在添加没商量。很多人不解,为何非用添加剂,保持天然不好吗?实情是,当今世界,致病微生物污染已成食品安全的头号问题,面对这种情势,采取科学方法,采用适量的添加剂,使食物品质得到改善和防腐保鲜,现代生活已不可或缺。有人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这种“狠”,是科学的“狠”、进步的“狠”、正当合理的“狠”,狠的必要、有益。

二曰狠在诱惑挡不住。使用了添加剂的食物色泽鲜亮,香气四溢,味道绝佳。一看一闻即垂涎三尺,吃一口想两口,吃了一份再来一份。不光让你“离不开”,还让你“放不下”。如“香飘万里,只需一滴”的“一滴香”,一听名字就想尝。

三曰狠在害你不客气。以科技的名义或打着科技的幌子,违规、违法滥用添加剂,化腐朽为“神奇”,把劣质或假食材妆成真食材、好食材以牟利,被网友谑称为“小吃街的扛把子,臭肉烧烤的保护神”。有专家认为,一般成人吃进的各种添加剂可达80多种。即使合法的食品添加剂,长期过量食用,也伤害身体;而违法的添加剂,除了致癌,还伤肝伤肾伤脑伤神经,损害细胞免疫和记忆,使得“让化学改善生活”变成“用自己的牙齿给自己造坟墓!”最是不法商人、“黑心作坊”借食品添加剂浑水摸鱼,弄出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滑石粉面条、漂白粉馒头等害人食品。凡此“狠活”之“狠”者,都如《西游记》中的白骨精,看似貌美,看似色香味俱佳,实则都是害人精。

四曰狠在繁多难提防。含添加剂的食品数以万计,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有专家提示说“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应仔细查看配料表”“尽量选择无添加剂或添加剂少的食品”。我的天!除了学化学、食品专业的,谁看得懂配料表?更甭说老婆婆、老爷爷、小学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尽管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但“科技与狠活”仍不时上演,令科技蒙耻,时代蒙羞,餐饮可悲。查究“狠活”泛行,要因之一还是执法不到位、管理不够狠。正因“不够狠”,才有了上述诸“狠”。欲问“狠活”何应对?窃以为,自当以狠制狠。即使“添加没商量”,也还是要坚持能不添,最大可能地不添。在化学合成、生物发酵和天然提取方法生产的食品添加剂选择中,能用天然的,绝不用化学合成的,并且严管商家,若有违禁,严惩不贷。消费者只管消费、只管挑毛病提意见。对此,AI再献《舌尖惊变》曰:

餐饮江湖套路深,科技狠活乱纷纷。

食材本是天然好,却逢药剂来乱真。

调料纷繁藏诡异,色香甜蜜诱心魂。

莫拿舌尖搞实验,“狠活”当用“狠制狠”。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