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黄修兵)春耕生产以来,罗山县潘新镇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统筹镇村两级力量,通过“强指导、保水源、抢农时、优服务”四步走策略,扎实推进优质稻种植工作,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下沉一线抓指导,育秧质量稳提升。该镇坚持“秧好一半稻”的种植理念,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产业中心技术骨干、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组成的育秧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保姆式”服务。针对今年早春低温天气,重点指导农户采取“薄膜覆盖+温湿度监测”的双重防护措施,在李堂村、潘新村打造3个集中育秧示范点,组织现场观摩培训10余场次。采取“理论讲解+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及农户代表开展培训,确保壮秧率达90%以上。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育秧3万亩,出苗整齐健壮,为移栽工作奠定优质种苗基础。
科学调度保水源,灌溉网络全畅通。面对春季降水偏少的情况,该镇联合各村(居)提前开展“清渠护水”专项行动。投入机械32台次,动员群众200余人次,疏通灌渠20公里,维修泵站3座,新打抗旱应急井4眼,在肖庄村、祁家村等缺水区域修复过水桥涵。建立“分级负责、分段包保”调水机制,由农业分管领导担任总调度长,各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片区责任人,通过“错峰轮灌”“夜间蓄水”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目前,全镇85%以上田块实现“水到田头”,有效保障水稻移栽期用水需求。
抢抓农时推进度,机械移栽显成效。该镇产业中心制定《优质稻移栽进度日报表》,实行“日调度、周通报”工作机制。组织28名镇干部包村联户,动员4家农机合作社投入插秧机、无人机等设备120余台套,在徐寨村、祁家村开展“机械化移栽示范周”活动。采取“大户带小户”“合作社+农户”模式,对连片种植区域实行统一供苗、统一机插,对分散田块组织互助小组开展人工移栽。
精细管理强服务,科技赋能提质效。该镇坚持“移栽与管理并重”原则,组建由县农技专家、镇技术员、乡土人才构成的“三级技术服务队”。在移栽关键期开展“三个一”行动,即每日一次田间巡查,重点监测青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每周一次现场会诊,通过“云平台”连线市县农科专家解决技术难题;每村一个示范田块,推广“浅水活棵、精准施肥”技术模式。安装物联网监测设备15套,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通过微信群推送管理建议42条,确保技术指导精准到田、服务到人。同时,鼓励引导农户参与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以集中连片推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下一步,该镇将持续紧盯优质稻生长周期,重点抓好分蘖期水肥管理、孕穗期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同步推进稻米品牌建设和产销对接,全力打造“万亩优质稻高产示范带”,以实际行动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书写乡村振兴的“金色答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